十字架与各各他 —— 张大卫牧师


1. 十字架之路

通过福音书所展现的耶稣基督“十字架之路”,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受苦或处决的方式。那条道路乃是耶稣主动将自己献为“赎罪祭牲”,好让全人类从罪和死亡的权势中得拯救的上帝救恩计划,也是祂甘愿承担一切罪与咒诅、充满爱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张大卫牧师强调,耶稣背负十字架前行至各各他的过程,正是“为我们成就的完全赎罪”,同时这也成为提醒我们——真正的圣徒之路应当如何的明镜。

十字架本是罗马帝国最严酷的刑罚之一。它通常用于政治叛乱者、奴隶或极其凶恶的罪犯,是“残酷”与“羞耻”的象征。然而,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竟甘愿顺从这一极刑,这件事本身向人类彰显了超越理性理解的神圣之爱与其奥秘。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主耶稣走向十字架的过程,并非因“不服从审判而被冤枉处决”的被动牺牲;相反,耶稣积极地背负了众人的罪,藉此要让所有被律法定罪的罪人得到自由与释放。

特别是在(马太福音5:39-44)中,耶稣宣告了“不要与恶人作对”以及“要爱你们的仇敌”这革命性的教导。这一番话彻底颠覆了人类本能的报复心理,主张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或用另一个仇恨来应对仇敌”的世俗方式,而是用终结憎恨与愤怒循环的天国之法。耶稣自己在十字架上亲身实践了这教导,这正是“赎罪”与“代赎”的核心。祂背负众人的罪与咒诅到底,用爱化去了仇敌的“火箭”,因此,十字架最终并非悲惨的失败,而是伟大的“胜利”。

张大卫牧师在阐释这胜利的意义时,聚焦于“作为赎罪祭牲,主所承担的一切刑罚和罪恶带给我们自由”这一点。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3章13节写道:“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此处与旧约献祭制度中“赎罪日”的祭牲制度有着紧密联系。按《利未记》16章21-22节的记载,旧约时代大祭司在一只山羊头上按手,将百姓的罪转嫁给它,再把那只山羊赶到荒野中,让罪离开百姓。这就是“替罪羊(scapegoat)”的概念——一只山羊或绵羊代替整个群体所犯下的罪,被赶往充满野兽的荒野,最终走向死亡的仪式。

旧约献祭制度所象征并教导的是:“罪的代价必然是死亡”,但“若有祭牲替人承担死亡,罪人就能藉着那赎罪祭牲走向称义之路”。耶稣正是这“替罪羊”最终、完全的实体。张大卫牧师指出:“耶稣走上十字架之路,就是成为我们的赎罪祭牲”,这正是基督教福音的精髓。由于耶稣的赎罪工作,我们不再需要藉着重复献上牛羊的祭物来求赦免;祂开辟了永远有效的代赎之路,这就是此事件的核心意义。

当我们默想十字架之路时,首先直面的场景就是:耶稣在各种嘲笑、轻视和暴力之下,却没有反抗或为自己辩护。纵使祂是无辜之人,但面对指控祂的假见证,祂并未用激烈手段予以反驳或推翻,而是以沉默和温柔担当了一切。这一姿态背后,是上帝要拯救人的意志。若耶稣主动为自己辩护,或动用超自然的大能来反击,祂或许能避免那苦难;但那样一来,“代赎”与“赎罪”的意义就无法完满体现。耶稣以亲身承受这惨痛道路的方式,彰显了“人无法靠自己解决罪与恶行,只能依靠上帝牺牲之爱得蒙拯救”的根本真理。

在这一过程中所显露的耶稣品格,即“受苦仆人”的形象。以赛亚书第53章先知性地描述了将要来的弥赛亚,或称“受苦的仆人”。那里写道:“祂被藐视、被人厌弃……祂是为我们的过犯被刺透,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即便面对各种耻辱与诋毁,祂依旧沉默并忍受牺牲。这幅景象正如为承担全人类之罪而被献上牺牲的羔羊,预示了耶稣的身影。张大卫牧师将此解释为“基督为我们而完全降卑的姿态”,“彰显了真正的爱之极致,为涂抹我们的罪而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生命的上帝恩典”。

因此,尽管十字架是一个令人凄惨的刑具,但基督教却将它视为至圣至贵的象征,其原因在于:“正是这恐怖的刑架背负了我们的罪,并开辟了罪得赦免的道路,成为救恩的标志”。初代教会教父及宗教改革者们并未只把十字架看作“屈辱刑架”,而是将其视为荣耀的标记和上天的智慧。十字架在世人眼中或许意味着失败与耻辱,但在信心的眼中,却昭示着“赎罪”与“得胜”的张力和悖论。

另一方面,张大卫牧师也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十字架之路同时让我们直面内里根深蒂固的“罪性”。人往往倾向于控诉他人、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借批判他人来获得自觉的优越感。耶稣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路。祂没有任何罪,却愿意担当别人的罪。当我们说要“效法基督”时,不仅意味着展现神奇力量,还包括彼此分担重担,以悔改与赎罪的生活同走一程。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6章2节所言:“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这与耶稣的“替人担罪”道路是同一个脉络。

总之,我们借着十字架被呼召走向“不是定罪,而是赎罪;不是断罪,而是饶恕”的道路。真正效法基督、跟随十字架之路的人,应当停止那种“不断挑剔周围人的过错”的态度,转向主所示范的“代赎与和解之道”。当我们仰望在十字架上承担一切罪恶的耶稣,内心坚硬的地方就被融化,也体会到何谓真正的爱。

耶稣的十字架之路是将《利未记》的赎罪祭、《以赛亚书》53章的“受苦的仆人”预言,以及新约的“道成肉身”与“代赎教义”彼此贯通而完成的救赎叙事。由于人本性软弱、充满罪性,无法自救;但耶稣作为“上帝的羔羊”降临,交出自己的生命,藉此拆毁了一切罪的藩篱。正如保罗在《罗马书》5章8节所言:“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基督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张大卫牧师提醒,信仰不应停留于对这“代赎事件”的观念性理解,更要每天默想自己罪有多深重,同时明白耶稣替我们担当罪所展现的是何等圣洁的爱,然后甘心回应这爱。而这样的回应方式,便是与他人同负重担的“赎罪式生活”。有时,我们可能会无端地背上不应属于我们的责难,或承担别人的过失,但这正是走在耶稣所示范的“赎罪之路”上的过程。以人的情欲或世俗价值来看,这似乎难以理解,但福音书的记载正明示耶稣就是这样亲身走过。

因此,“十字架之路”对我们而言,既是“在定罪他人之前先认清并悔改自己罪恶”的道路,同时也是“以承担对方软弱的方式来表现爱与饶恕”的道路。参与到主已经成就的这条道路上,就意味着即便在世俗标准看来这是一种羞耻或失败,在属灵层面却是通往得胜之门。正是在如此仰望十字架之时,我们不仅得享拯救之恩,也看见作为得救之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榜样。

这里,张大卫牧师常常引用的一幅画面就是“以撒献祭事件”。根据《创世记》22章记载,上帝吩咐亚伯拉罕把儿子以撒献为燔祭。以撒背着柴,与父亲一起登上摩利亚山时,还茫然地问:“父亲啊,用来作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回答说:“耶和华以勒”,意为上帝必亲自预备。最后,以撒因有那只预备好的公羊替代他而躲过了死亡。此事被视为对十字架代赎的预表性象征。不同的是,以撒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祭物,最终也并没有真正被杀;但耶稣十分清楚自己将要面对的死亡,并毅然踏上那道路。这也让我们更深体会到新约赎罪事件中更大的恩典与慈爱。

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献上自己,亲自成为“羔羊”,甘愿承受兵丁的鞭打和嘲弄,鲜血淋漓至极。通过这一切,祂为我们开辟了新约之路。旧约献祭制度想要向我们揭示的所有赎罪程序与意义,都在耶稣十字架事件中最终得以应验。藉着这代赎的历史,上帝国度之门向我们敞开,被罪与死掳去的人类因此获邀进入生命与救恩之途。

每当我们站在十字架面前,应当反复思索:“是我的罪把耶稣逼上这悲惨之路”,也同时满怀感恩与激动:“主已为我付清一切罪债,使我得以重新成为上帝的儿女”。张大卫牧师也鼓励那些仍在信仰中挣扎,自觉愧疚或惧怕的信徒说:“基督已经替我们担当了罪与羞耻,所以我们能坦然无惧地走向真自由”。这便是十字架福音所带来的喜乐与释放。

综上,“十字架之路与赎罪”说明耶稣基督的代赎工作,在旧约献祭制度、《以赛亚书》中“受苦的仆人”形象,以及新约福音书与使徒教导里居于中心地位。虽然耶稣无罪,却为我们接受了最屈辱和沉重的死亡,使“定罪之路”转变为“赎罪之路”。当我们默想并效法这条道路,就被呼召活出“不再相互定罪与报复,而是彼此承担、彼此饶恕的赎罪生活”。这正是耶稣道路的真门徒样式,也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之“十字架信仰”的核心。


2. 各各他的得与复活的盼望

耶稣背负十字架前行的终点是各各他(希伯来语称各各他,拉丁语称加略山Calvaria),意为“髑髅之地”——一个处刑场所。越接近此处刑地,过程便越悲惨痛苦。罗马士兵常常故意让被钉的反叛者或重犯自己背着十字架绕远路,来加剧他们的恐惧和羞耻。耶稣在全身因鞭打而遍体鳞伤的状态下,还要背起沉重的木架。这一幕也将圣经多处所预表的“赎罪祭牲”形象推向高潮。

然而,这一片极度黑暗、悲剧的现场,却竟然成为“决定人类救恩得胜的舞台”,这正是福音令人惊叹的悖论。张大卫牧师指出:“各各他虽然被称为髑髅地,象征死亡与咒诅,却在那里绽放了生命,并孕育了复活的盼望”。耶稣在极致的痛苦中呼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那正是替我们完全承担罪的巅峰。纵使祂在嘲弄、殴打、凌辱的洪流中,依旧坚定地顺服上帝的旨意、以爱走到尽头。

我们谈及“各各他的得胜”,从世人的角度看似乎完全是自相矛盾。耶稣的肉身被长时间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至死。人们嘲讽说:“你若真是上帝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连门徒们也因害怕而四散。但是,在上帝的时间表里,这看似彻底的失败时刻,却成为为全人类敞开救恩之门的关键瞬间。各各他山岭仿佛被死亡与黑暗权势所吞噬,但在上帝的主权之中,却转而成为“胜过死亡、宣布永生的地方”。

初期教会在宣扬复活信仰时,始终把十字架与复活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救赎事件。若只停留在“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那也只是一次失败的记录;唯有与“耶稣打破死亡权势并从死里复活”相连,这个事件才成为终极的得胜与释放之宣告。张大卫牧师同样强调:“十字架既象征悲剧,却也是上帝完成代赎的伟大胜利;而复活则将这胜利推向圆满”。

然而,如果没有复活,基督的十字架也不过是一例受刑史而已。正是耶稣真实地复活,证实了祂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牺牲与赎罪乃是“上帝所差遣之基督的义血代赎”。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中直言:“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的信也是枉然”。十字架与复活正是“苦难-牺牲-赎罪”与“得胜-生命-荣耀”的交汇点。各各他山岭上耶稣断气的绝望时刻过去之后,复活的黎明便降临了。

正如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默想各各他之际,我们务必铭记“耶稣所赢得的胜利并非物质或政治层面的胜利,而是推翻罪与死亡权势的属灵胜利”。耶稣不曾拿起刀剑或武力去对抗世俗秩序,却以最低微、最羞耻的刑具之上所流的宝血,宣告了一个崭新的王国——上帝之国。虽然罗马人在祂头上挂了“犹太人的王”的牌示,是出于讥讽,但在上帝视角中,这却成了祂真正王权、真正统治的预言性宣告。

各各他本意是“髑髅”,看似阴森可怖;但因着耶稣的宝血,那里化为“生命的泉源”。因此,基督信仰里对“加略山(Calvary)”的尊崇乃是:那表面最黑暗之地,却借着赎罪与复活成为最明亮的希望之源。它也向我们指明:在我们的人生中,当面临类似“各各他”的痛苦或死亡、失败之境时,上帝照样能够使之成为更新的起点。因为上帝向死亡处注入生命,于黑暗处照耀光明,在绝望处创造盼望。

基于这一点,张大卫牧师鼓励信徒“面对你自己的各各他”。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试炼、痛苦、眼泪与失去。有时我们还会向罪和诱惑妥协,陷入自责与绝望的深渊。这时,正是我们的“各各他时刻”。唯有记住耶稣在各各他山所走的道路,才明白:即使那是无限的屈辱与痛苦,却也成为上帝爱与大能最完美地彰显的地方。十字架看似“髑髅”般可怖,但上帝却在此开启新生命的大门,宣布复和。这正是福音的大能。

而各各他的得胜,之所以能得以圆满实现,是因着“复活”。耶稣绝不是跳过十字架直接进入复活。这个事实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信仰旅程。若想真正享受复活的喜乐,必先在十字架面前解决罪与死的问题。张大卫牧师指出:“复活信仰”并非“想要没有十字架的胜利”那样空洞的期盼,而是“立基于十字架的赦罪和赎罪经历之上”的确实盼望。因此,基督徒绝不可回避十字架只谈复活,务必要牢记复活的大能正是在穿越十字架苦难的道路上彰显出来的。

这条连接十字架与复活的纽带,既不是单纯的神学理论,也不是教义公理,而是实际转化我们生命的动力。正因为耶稣为我们死而复活,我们的过去得以蒙赦免,当下靠圣灵有力量过圣洁生活,并且未来也因确据的永生盼望而大敞无阻。各各他之所以不是失败之地,乃是因为耶稣的死并没有结束,一场复活紧随而至。这是任何哲学或宗教都无法给予的、基督信仰独一无二的根基与盼望。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种“各各他-复活”的信仰,使我们成为每日“重生之人”。我们不再只是周日做礼拜、听道的宗教信徒,而是在人格与生活态度上彻底被更新的新造之人。借着把罪与旧我钉在十字架上,并依靠基督复活的大能复活,我们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锁链,从而实现以往无法想象的爱与饶恕、服侍与谦卑。

各各他的得胜,落实在我们内心时,即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20节所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的现实见证。这不仅是一句记录在信仰告白书上的宣言,而是在生活现场真正“旧人死去,新人活出”的历程。既然主背负十字架之路已破除了“罪与仇恨的监牢”,并为我们打开了复活之门,我们就再也无需活在定罪或罪疚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指责或憎恨他人无益。张大卫牧师将其应用为:“基督的赎罪既已在真理中释放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活得像个被释放之人,用爱去服侍邻舍”。

十字架之路并非只是“无辜者遭受不公惩罚”的受难史,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罪得赦免与复活”根基。耶稣在各各他牺牲,却让“死亡”最终被上帝的爱所吞没。祂复活以后,“髑髅地(各各他)”变成了“通往永生之地”。借着主的代赎,我们不再承担罪当受的死亡代价;凡真心悔改并信福音的人,都可同得复活的生命。

正因为基督教最核心的标志——十字架,与复活紧密相连,才使那原本漆黑的刑具成为光辉的恩典象征,令那“髑髅”所代表的死亡深渊中迸发出了生命的奇迹。所以,许多教会以“加略山(Calvary)”来命名,或在会堂中央竖立十字架,正是宣告:这看似阴沉的象征其实代表最耀眼的恩典;髑髅之地在耶稣的赎罪与复活里成为“生命的山岗”。张大卫牧师解释:“加略山(或各各他)教会”这一名字,纪念那位在死亡幽谷中带来生命恩典的耶稣,也提醒教会成为将此恩典传扬于世的明灯。

如今,我们依然时常面对“各各他”式的境地。当生命重负压得我们无法喘息、只想陷入绝望时,我们当回想耶稣背着十字架登各各他的那一天。连耶稣全身被撕裂、饱受凌辱,尚且坚持爱到底,这一事实能为沉入深渊的我们带来新的勇气与盼望。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在这苦难与绝望的山谷之后,必有上帝“复活的大逆转”在等待。

张大卫牧师谈及将各各他的得胜运用于现实生活时,具体例子之一便是“受伤关系与破裂的爱的修复”。十字架不仅拆毁了上帝与人之间的隔膜,也带有拆毁人与人之间一切隔阂的能力。既然耶稣曾教导我们“爱仇敌”,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这道命令,那么我们也能(并当)把大大小小的怨恨、伤害都带到十字架前。各各他虽然象征“死亡”,但主在那里超越了死亡;同理,当我们把心中的怨恨与仇视带到十字架脚下时,也能经历复活的奇迹。

归根结底,各各他的得胜,就是“爱的胜利”,也是“生命的胜利”。憎恨变为爱、绝望变为盼望、罪和死亡变为公义与生命——这场根本性的转变就发生在髑髅之地。而“复活”则印证了这份胜利。正如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没有复活,十字架在救恩论上也并不完整”。唯有这二者紧密相连,才构成完备的福音与完善的救赎信息。

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这一真理。从教会年历看,受难日我们默想苦难,复活节我们庆贺喜乐,但这两者并非割裂的两天。对于信徒而言,每一天都是十字架与复活同在的日子。在我们心中,随时都在经历“旧人死去”与“新人诞生”的过程,这正是信仰的实质。若记得耶稣在各各他山终获得胜之爱与大能,我们就永远不会被罪与死捆绑,能持续走在复活生命的道路上。


综合而言,第一部分“十字架之路与赎罪”彰显了耶稣基督为代替我们这些罪人而背负了所有控诉与重担的爱之旅,也成就了旧约献祭制度的终极圆满。正如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的,唯有我们在十字架前真正看见自己的罪,并信靠主用祂的死赎清一切罪债之时,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与释放。第二部分“各各他的得胜与复活的盼望”指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翻转了我们原本被死亡和绝望困住的现状,使最黑暗的“髑髅之地”绽放了复活的荣光。两大主题彼此密切关联,共同完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息——“赎罪与复活”。

这整条道路就是“基督的道路”,我们蒙召在其中活出“被赎之人”的样式。张大卫牧师透过具体鲜活的言语与教导,提醒当代信徒:基督的十字架并非仅仅是宗教象征,而是日日转化我们生命的大能。我们也被呼唤,不仅停留在赎罪之恩里,更要在复活大能中成为重建后的新人,并向仍然被罪与绝望折磨的人传递盼望与爱。那句“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而没有复活,十字架也终将止于绝望”的真理,正完整地蕴含在象征教会的“加略山(各各他)”之中。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功课,便是不可只将这伟大的赎罪与得胜事件当作历史或神学知识来珍藏,而要在我们每日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活出来。耶稣所走的那条道路,虽时而痛苦,甚至显得荒谬不公,但却是通往生命与罪得赦免、并最终赢得胜利的唯一正道。愿十字架之爱超越我们一切罪、伤痛、怨恨与绝望,带领我们进入焕然一新的关系与盼望。这才是“在各各他复活的主”之门徒的属灵使命。

张大卫牧师所宣讲的十字架信仰,正是呼唤我们走向“赎罪之路,而非定罪之路”。而在那道路尽头迎候我们的,不再是“髑髅山”的绝望,而是“必结出生命之果实的山冈”——这一跨越人类历史的福音宣告。凡投身其中者,再不受死亡权势的永世辖制,而得享真、永远的生命。这便是十字架之路所宣扬的伟大福音,也是各各他的得胜所绽放的荣耀奥秘。

www.davidjang.org

破香膏玉瓶的爱—张大卫牧师


1. 在伯大尼麻病人西的家以及打破香膏玉的女子:默想

记载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中所发生的这件事,四卷福音书都有各自不同的描述(太 26:6-13;可 14:3-9;路7:36-50;约12:1-8)。尤其这是耶稣公开事工最后一周里出现的事件,因此对福音书作者而言意义非凡。张大卫牧师在默想这一经文时指出:一方面,这段记载让我们看见耶稣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思自己该以何等的爱来到主面前。

首先,根据马可福音第14章第3节,耶稣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的家中用膳。希腊原文中“麻风病人”与旧约常指的麻风(leprosy)用词相同,然而和现代医学定义的汉森氏病并不完全一致。即便如此,传统上麻风象征“污秽”和“必须与神隔离”。对此,张大卫牧师提到有两点值得留意。

第一,耶稣毫无避讳地与被视为“不洁净”的人同席。当时犹太社会中,麻风病人被隔离在群体之外,不仅无法正常进出圣殿,也难以和一般人正常往来。可耶稣却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中一起进餐。这显示出耶稣超越律法和宗教的藩篱,以完全的“爱”去看待人。张大卫牧师解释道:“耶稣进入麻风病人西门的家,并施行医治的样式,本身就清楚展现了福音的真谛。”福音是关乎神国的好消息,而这好消息正向罪人、病患及软弱之人开放。按世人的标准,那些理当被隔离的人,如今却与耶稣同席,正是福音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需要注意“西门”这个名字所蕴含的含义。福音书中名叫“西门”的人不少(彼得原名亦为西门),但马可福音特意记载“麻风病人西门”,意义非同寻常。张大卫牧师提示,福音书读者对“西门”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会自然联想到西门彼得曾被主呼召成为门徒这一事实。某种程度上,这象征着:福音的恩典同样适用于罪人和病人。那时人们多把麻风视为“神的审判”或“属灵的不洁”,但耶稣愿与这样的人同席,其实就是在宣告对他的“完全接纳”。张大卫牧师提道:“我们也当自知原本在灵性上犹如麻风病人。”我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在神的圣洁面前是污秽不堪,然而因着耶稣基督的爱,我们蒙恩得以与主同桌、享受与祂的亲密相交。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的家”里,一位妇人拿着贵重的香膏,也就是“纯正的哪哒香膏”所盛的玉瓶,打破后浇在耶稣的头上(可14:3)。关于这位妇人:马太福音说她是“有一个妇人”,马可福音也称之为“一个妇人”;路加福音则记载“有一个罪人妇女”在法利赛人西门(可能同名不同人)家中,哭着将香膏献给耶稣;约翰福音则明确说明这妇人名叫马利亚。尽管福音书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共同点在于:“她将极其昂贵的香膏浇在耶稣身上”,无论是同一事件还是类似事件,重点都是要彰显她的行动所展现的爱和献上的意义。

张大卫牧师特别留意“哪哒”这一香膏的含义。哪哒是取自喜马拉雅高山植物的根部炼制而成,在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极其珍贵且价值不菲。据说要购买这样一整瓶香膏,需要三百银币(约等于一般百姓一整年的工资)。所以,她打破整瓶香膏浇在耶稣身上,象征“将自己一切最宝贵的,都毫无保留地献上”。张大卫牧师分析:“在主面前,这位女子拿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她或许敏锐地察觉耶稣即将受死并复活,也知道祂才是真正的王。”爱不是算计与交易,而是毫无保留地奉献。这件事见证了爱之本质在于“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由此看来,这位打破玉瓶浇香膏的妇人,展现了一种无条件且绝对的爱。张大卫牧师形容:“真正的门徒之路,总是从外人看来像是‘浪费’的爱开始绽放。”从表面看,她的行为似乎很不理性、甚至像挥霍,但置于整本福音书的脉络中,我们才发现,这爱正是预表耶稣的死与复活,更具先知性与象征意义。在古代近东文化里,“膏抹”常用于立王或祭司等特殊职分的礼仪。那妇人以自己深切的爱宣告:耶稣乃是真正“受膏者”,即弥赛亚。

而在路加福音7章38节中,还特别提到这位妇人哭着亲吻耶稣的脚,用眼泪湿了主的脚,又以自己的头发擦干。她深知自己是个罪人,不配站在耶稣面前,但她同样深信耶稣圣洁的爱,因而以极度谦卑的姿态献上自己。张大卫牧师关注到她的泪水,认为这泪水里既有她因罪和软弱而蒙主怜悯的感谢,也包含她预感到自己所敬爱、尊崇的主即将死去的悲伤。

由此可见,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中所发生的这场“打破玉瓶倒香膏”的事件,把“曾被视为污秽之人,现与耶稣同席”的场所意义,以及“妇人毫无条件奉献的爱”紧密结合,将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和福音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张大卫牧师强调:此爱的事件突显了福音最重要的特质——无条件的恩典。如果心中仍存着计算的目光,我们可能会把这妇人的爱看成“浪费”或“奢侈”。但福音宣告“神的愚拙总比人更有智慧”(林前1:25),在世人看来像是浪费的爱,正是神的智慧与拯救大能。

总结而言,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件事就是“在最低微的地方、在最被遗弃者的家里,展现了最昂贵的爱——福音的精髓”。那因麻风而被隔绝的西门得了医治,与主同席;那被视为罪人的女子在这家中打破最宝贵的香膏,服事了耶稣。这正是福音的真实图景,也正是主今日仍然寻找的那种爱。那爱是不计代价、不计回报、看似浪费的奉献。


2. 加略人大的

在福音书的记载里,这场“打破玉瓶”事件发生后或当中,门徒们的反应以及加略人犹大的背叛也紧随其后出现(太26:8-16;可 14:4-11;路 22:3-6;约12:4-6)。特别是马可福音14章4-5节,提到有些人在看到妇人的举动时,气愤地对彼此说:“为什么这样浪费香膏呢?”马太福音26章8节点明这些人就是“门徒”;约翰福音12章4-5节则更明确指出那人是加略人犹大。路加福音则记载法利赛人西门在一旁质疑:“若耶稣真是先知,就不会容许这个罪人妇女碰触自己。”也就是说,对这位“打破玉瓶”的女子,那些人并不视其为真正的爱,反而觉得她在“浪费”或“徒劳的热情”。这在福音书中有不同的侧面展现。

对此,张大卫牧师点评道:“没有真正经历过爱的人,有时会把真诚的爱之举看成‘浪费’。”门徒和犹大虽每天都跟随耶稣,听祂讲道,见过不少神迹,却未真正明白那爱的核心。尤其约翰福音12章4~6节说明,犹大斥责这是浪费,并声称“何不把香膏卖了分给穷人呢”,实际上,他内心隐藏着私欲,因为他掌管钱袋,想中饱私囊。张大卫牧师指出:“凡没有进到爱里的人,终究会以利己的动机来衡量一切。”

于是,耶稣对门徒的指责回应说:“由他吧,为何难为他呢?”(可14:6)。这既表明主对那妇人的行动极为喜悦,也在责备门徒的态度。祂更说这妇人是为祂的安葬预备,当福音传遍天下时,也要述说这件事,永远记念她(可14:8~9)。张大卫牧师在此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场景中,有的人能洞悉天国的奥秘,有的人却只看见浪费?”答案就在于“心里装的是什么”。若心中充满爱,就会甘心打破玉瓶,全然奉献;若心中缺乏对主的爱,就会觉得一切都在浪费,并打起自我得利的算盘。

加略人犹大正是在这事件之后走向了“背叛”的关键转折。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他遂去找祭司长们,以三十块银钱作代价,商量如何把耶稣交给他们(太26:14-16;可 14:10-11;路22:3-6)。约翰福音13章2节也提到:“魔鬼已经将卖耶稣的意念放在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心里。”张大卫牧师默想犹大之所以最终出卖耶稣,与“玉瓶香膏事件”极其相关。犹大看见自己所信任的老师居然许可这么大的“浪费”,不再相信耶稣所走的是他理想中“弥赛亚建国”的道路。换句话说,他心里或许想着:“若祂真是合格的领导者,就不会纵容这样耗费钱财;也不会忽视那原本可以拿去救济穷人的机会。”然而他内心早已有对金钱的贪欲,也习惯以功利、理性标准去审视耶稣的爱与事工,终究看不明白主的心意,走向背叛的深渊。

门徒中虽只有犹大走到最极端的地步,但其实其他人也曾因这妇人的行动而心生抱怨,觉得那是“浪费”(太26:8)。张大卫牧师提醒道,这是对我们的警戒。人即便跟随耶稣,也随时会陷入以“利益”和“计算”为先的境地。最终,在耶稣走向十字架时,门徒之间还在争论谁最伟大(路22:24);耶稣被捕时,他们各自逃跑(可 14:50);彼得也三次否认主(可14:66-72)。即使面对满有爱的主,他们仍然摆脱不了自我利益和衡量标准。这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提及的:“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镜子。”

尽管如此,主却没有丢弃门徒。逾越节晚餐后,耶稣为他们洗脚,并以实际行动彰显“他既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参约13:1)。反差的是,门徒尚未能向主全情奉献,但那“罪人女子”却拿出她一生的宝贵香膏打破玉瓶,为耶稣膏抹,甚至包含了对耶稣受死与安葬的预备。张大卫牧师再次强调:“爱就是毫无保留地给予,即便看似浪费,却必然带出真荣耀。”门徒还被世间思维所捆绑,犹大更被贪心牵引选择背叛,但福音的信息却是对一切软弱、有瑕疵的人宣告“无条件的爱”!

因此,张大卫牧师劝诫我们要深思门徒和犹大的回应:“我的内心是否也有这样的一面?”纵然在教会里已久,常常聚会敬拜,听了不少道,若心灵深处仍然充满计算、自我中心,就可能口口声声讲“是或不是”,却轻视甚至否定真诚的爱和奉献为“浪费”。到了极端,甚至会像犹大一样,最终背叛主。张大卫牧师指出:“背叛主不只表面上的‘把耶稣交出去’,若我们在教会或信仰生活中,拒绝这样‘耗费式的爱’,而只会算自己的得失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内心已在背弃爱之主的种子。”


3. 福音核心的“甘愿舍己的

最后,耶稣对那打破玉瓶的女子说:“无论在全世界什么地方传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以为记念。”(可14:9)这表明她的作为与福音的信息紧密相连。凭世间的逻辑来看,这样的爱似乎是“浪费”,但在福音的眼光里,“甘愿舍己的爱”才是福音的终极目标。张大卫牧师指出:“福音本身正是神为我们所作的‘神圣浪费’,也就是不惜将独生子赐给我们的爱。”父神因爱愿将独生子赐下;耶稣也甘愿在十字架上舍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好使罪人得救、得生命。

从“浪费”的视角看,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章18节以后也宣告:“十字架的道理,对那正灭亡的人为愚拙,对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从世俗智慧看来,神道成肉身,并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怎么听都不合理,堪比“愚拙与浪费”。可事实上,这正是“神的爱与智慧”。张大卫牧师强调的福音重点就在此:打破玉瓶、倒出所有香膏的那件事,象征“只有不畏浪费地将自己献给主的人,才能真正品尝福音的深度”。

这故事并非只是过去在某地发生的动人场景,也对今天我们的信仰生活产生质问:我们对神的爱,是否能达到“舍弃一切”“甚至看似浪费”的程度?张大卫牧师举了几个实际例子:我们如何分配时间、金钱、恩赐?为了神的国度,我们是否甘心奉献?这样可能引来周围人说:“何必如此?别太过了!”然而真正的爱会超越这些质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神。

张大卫牧师尤其提醒:“若我们的敬拜只是形式或习惯,唯有先存着‘打破玉瓶’的心态,把最珍贵的献给主,才能避免虚空的礼仪。”有人或许会觉得:“唱诗、祷告投入这么多,岂不是情绪化或过度热情?”但在神面前,这种倾注的爱绝不是浪费。同理,海外宣教和社会关怀亦然。有些人会批评:“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和精力在海外?我们国内也有不少需要。”然而福音的核心是神对全人类的爱,跨越地域与条件,而这爱本身就包含某种“浪费式”的舍己。

此外,张大卫牧师强调了这打破玉瓶之举也带有“为耶稣安葬预备”的含意(可14:8)。耶稣即将被钉十字架,为罪作牺牲,且复活进入永生。那妇人比任何人更先在“爱”里看见耶稣的未来或“命定”,如同俗语所言“因爱而见未来”。当门徒还在否认主会受死(太16:22),或为十字架的道而互相争辩之时(可10:35-45),这妇人却当机立断地打破玉瓶,用顺服与爱默默地参与了耶稣的“真正道路”。张大卫牧师因此说:“爱就是属灵洞察力的钥匙。”仅靠神学知识或理性理解,未必能领会耶稣的路,但若出于爱,往往能用心直觉感受到并加入主的脚踪。

同时,张大卫牧师提醒,当今教会若忘记“爱之舍己”是福音核心,很容易坠入门徒和犹大式的功利主义。教会里有人会比较谁奉献多,谁更热心,或质疑某些人的服事“过于夸张”。可若是真正传扬福音的群体,就应仿效耶稣对那女子的肯定:“无论何处传福音,也要记念她所行的。”我们当彼此欣赏对方的奉献与爱,同心将荣耀归给主。

张大卫牧师总结:“福音的目标并非教势扩张或个人成功,而是将这‘毫无保留的爱’活出来。”只有当我们效法耶稣那一粒麦子落地死去、结出许多子粒(约12:24),世人才会感受到基督的馨香之气,看见神国真实地临在。当我们效法主的牺牲,“甘心被消耗”时,世界才会借此认识并经历神的爱。

换言之,那位打破玉瓶的女子在福音书中虽以不同形式记录,却传递同一个讯息:“向神奉献的爱绝非浪费。”对缺乏爱的人来说,也许会显得愚拙;可对福音而言,这种看似浪费的爱,反是生命与救恩的源头。张大卫牧师不断提醒:“主的十字架就是全能的神采取似乎愚拙的方式,为我们倾倒的最高之爱。凡真正领受这爱的人,也会甘心像那妇人一样打破自己的玉瓶,倾倒自己最珍贵的一切。虽然在世人眼里看似浪费,但其中却蕴含福音的大能。”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具体的生活环节里,我们能否“鼓起勇气打破玉瓶”?纵使信主已久,我们也可能仍被理性、算计、利益驱使。但若我们真经历了耶稣十字架的爱,又领悟到如张大卫牧师所言“原先我们也在灵性上如麻风病人,而主医治了我们”,那么就会发现,把那玉瓶献给主绝不该觉得可惜。那“玉瓶”或许是我们的金钱、时间、才干,或者是未来计划;有时也可能是我们的自尊或地位。无论那是什么,只要在我们心中比主更宝贵,都当“打破”献上给主。如此的奉献,将成为最馨香的敬拜。

总之,张大卫牧师在他的第三个要点中如此总结:福音本身就因“爱之舍己”而完成神的救恩计划,而我们若要参与这救恩,也必须以“甘愿舍己的爱的决心”去回应。“因为主已经先为我们‘破瓶’了”,祂用无限的爱浇灌我们,于是我们也有力量同样舍己地去爱。无论是贫穷之人、患病之人,或在教会中那些与我们不和的人,我们都能“打破玉瓶”将主的馨香带给他们。而这爱的奉献绝不会徒然,主亲自应许:“福音所到之处,必要记念这事”。

纵观上述三个分题——(1)张大卫牧师对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及打破玉瓶浇香膏女子的默想,(2)门徒与犹大的反应所带来的警戒,(3)“舍己之爱”作为福音核心并当代的实际应用——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不仅是段“感人的故事”,更是蕴含福音精髓的重要宣告。此“打破玉瓶”之事,同时彰显了神对我们的无条件之爱,以及我们当如何奉献回应。张大卫牧师发出振聋发聩的提问:“你准备好打破自己的玉瓶了吗?”而答案早已在主里赐下:因耶稣先替我们打破了祂的玉瓶,把那无尽的爱倾倒在我们身上,让我们也能有力量舍弃所有,回应那无条件的召唤。

归根结底,神的爱常常以“看似浪费的方式”展现,却正是这“浪费”拯救了世界。我们当防备自己心中那与门徒和犹大相似的软弱,也要常记得我们原先和伯大尼的西门一样蒙恩得医治,更要学那打破香膏的妇女,以感恩和爱献给主生命里最珍贵的事物。这便是张大卫牧师透过本段经文反复唤起的福音核心,也是每一个跟随主的门徒必须走上的道路。即便有人嘲笑这份舍己之爱“愚拙”,主却必然悦纳,并允诺“在普天之下,传福音的地方,都要记念这件事”。愿我们都能立定心志,在自己的人生里也“打破玉瓶”,活出这超越算计的爱。阿们。

www.davidjang.org

主祷文与饶恕 — 张大卫牧师


1. 告的主

张大卫牧师通过逐条回顾主祷文所包含的意义,具体阐明了我们为何需要祷告以及该如何祷告。他首先强调,“我们在祷告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顺序。”并指出,在主祷文的前半部分,首先提到的两个祷告主题是:愿上帝的名被尊为圣,愿上帝的国降临。这两个主题既是“人类存在的目的”,也是“我们活着的目标”,提醒我们要过荣耀上帝的生活,并将上帝的国度拓展到这片大地上。然而,我们自己是有限而且无知的,有时甚至不知道该求什么。这时,主祷文就成为耶稣亲自教导我们的祷告典范和框架。

张大卫牧师认为,主祷文并不仅仅是“一段背诵用的祷告”,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祷告、将祷告内化于心的极其重要的祷告。很多人并不了解何为祷告,或不知道如何在上帝面前祈求,常常只是在祷告中模糊重复,或者仅列举一些日常需求就草草结束。但若正确理解并持续默想主祷文,我们就会牢牢抓住“先求上帝的荣耀和上帝的国度”这一大框架,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平衡地求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粮食和各样需要。

他引用《罗马书》第8章中“我们本不知道该怎样祷告,但圣灵会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亲自为我们代求”这段经文,强调人因软弱,所以连祷告本身也需要圣灵的帮助。说到方言或翻方言之类的恩赐,这可以帮助我们与上帝沟通,但同时也应当重视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在理性层面祷告的重要性。“若说方言能让我在不明白具体内容的情形下向上帝祷告,这是宝贵的恩赐;那么能用自己的理智、感情、意志明确地向上帝祈求,更是难能可贵。”他引用《哥林多前书》14章19节:“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胜过说万句方言”,来说明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在祈求什么,也明白其意义时,这样的祷告往往更有益处。

就这样,张大卫牧师在探讨主祷文奇妙的结构和内涵时指出,在已经讲解了第一和第二个祷告主题“愿上帝的名被尊为圣,愿上帝的国降临”,以及随后“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这一段后,他特别说明:真正能供应我们一切所需的那一位乃是上帝,“祂会奖赏那寻求祂、祂也供应向祂祈求的人”,因此我们当凭信心向这位美善的上帝祈求。正如《马太福音》7章9-10节,耶稣曾说:“你们中间,谁会给求饼的儿子石头呢?求鱼的儿子,会给他蛇吗?”意思是上帝是赐给我们最好的那位,我们理应相信并祈求祂。

然而,这里祷告并不只是罗列愿望,而是要先正确认识“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张大卫牧师指出,“人们不信上帝,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没真正认识到上帝确实是良善的神。”人会对某个对象产生好感,往往是因为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对方持续施予善意。就像孩子年幼时首先会感知到母亲的好,同样,在灵性层面上也是如此。很多人是因为不熟悉上帝,或对上帝有错误印象,所以才不相信。因此,无论在教会还是家庭中,都应该首先教导“上帝真的是一位好神”。我们常唱“良善的上帝”这类诗歌,也是在帮助人熟悉这样一个形象:祂会喂养我们、给我们穿戴、为我们洗涤。这个熟悉的过程十分重要。

接着,张大卫牧师提到门徒问耶稣“我们该如何祷告”这一情节。因为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团体都有各自的祷告传统和方式,正如施洗约翰教导他的门徒一样,耶稣的门徒也需要学习如何祷告。而耶稣亲自教给他们的“主祷文”便是我们所有祷告的最完美总结,里面蕴含了所有祷告的核心:荣耀上帝,祈求日常所需,饶恕彼此的罪。张大卫牧师强调,今天的焦点正是“在祷告中请求并施与饶恕”这一主题。

他进一步指出,主祷文里,“饶恕”之所以紧接在“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之后,其内在脉络极为关键:人之所以能生存、能获得粮食供应,最终目的是要实践饶恕与爱。当一个象征信徒的个体在享受上帝所赐的丰盛粮食后,下一个必然阶段便是“主动地饶恕他人,也从上帝那里蒙饶恕”。主祷文有这样阶段性的结构,不应只停留在背诵,还要细细品味其中含义,将之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在这个背景下,他在讲道中引用了《约翰福音》第8章行淫时被捉的妇人那段故事,来进一步阐明饶恕的重要。那时,一些拿着律法的人以此为借口来试探耶稣:“依照律法,这个妇人该用石头打死吗?”耶稣却沉默地在地上写字。张大卫牧师推测,耶稣在地上写下的是“新的义和新的律”。耶稣并不是漠视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并把它提升到更高境界。祂并没有把律法对罪人的定罪简单地废除或无限期延后,而是通过“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先拿石头打她”这一句话,使在场的人自行省察罪,然后都纷纷放下石头离开。当只剩下耶稣和那妇人时,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用行动展现了“赦免就是释放、让其离开(在希腊原文中,‘饶恕’有‘释放、离开’之意)”的真义。祂跨越了律法处刑的范畴,宣告了某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义。

他认为,这正是主祷文里饶恕的核心,也与耶稣“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的教导一脉相通。在我们彼此定罪、彼此愤怒、甚至想拿起石头互相攻击之前,要先看到自己的罪:“我在上帝面前已经蒙了许多赦免,怎么能去定别人的罪呢?”接着,出于对耶稣所成全的“新的义和律”的践行,我们也应当选择饶恕。张大卫牧师说:“无论是犯了奸淫的女子,还是杀人犯、盗贼、贪心的人,上帝都这样爱他们,耶稣也亲自示范给我们看了。我们也要有这样一颗父神的心,一颗宽容的心。”而这一“饶恕”的次序在主祷文中显得非常自然。

他进一步强调,“指责罪人,从表面看似乎实现了公义,但耶稣所教导的‘新义’却体现在更高层面的爱与宽恕当中。”我们若仍只是停留在“难道可以对罪恶视而不见吗?”的律法视角里,那就无法体会到耶稣所示范的对律法的超越,以及其终极目标“爱与宽容”。在耶稣身上,我们看见如何真正成全了上帝所颁布的“应当行的事”。祂并非废除律法,而是通过饶恕引领我们走向律法最深处的“上帝之心”。而这种饶恕不仅是一次性的;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再不犯罪、并将所领受的恩典继续施予他人的生活实践中具体展现出来。


2. 超越律法的恩典

接着,张大卫牧师在阐明“饶恕”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强调人原先生活在旧约的律法之中,如今却因为耶稣进入了新的“恩典时代”。他先说明,在律法时代之前还有一个“无律法的时代”,然后才是赐下律法的时代,而现今我们所处的是“恩典时代”。律法之所以出现,目的在于让人认识到何为罪,并维持社会的公平与秩序。比如在《出埃及记》第21章、《利未记》第24章、《申命记》第19章等经文中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应原则,就是为了让犯罪者“罪当其罚”,使天平归于平衡。它的动机是“法律以公义为目的,从而带来社会平安”。

但是,耶稣向我们宣告了超越律法的新境界:“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就同他走两里……”这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公平报应要高出许多。主好像在告诉我们:“单凭你们自己的义无法进天国,但我带来了一个新世界——爱、怜悯与宽容掌权的世界,这才是律法真正的目的地。”他把这个时代比作“恩典时代”或“新天新地”,进入这个时代的人,不再遵循报复的逻辑,而要接受一种全新的生命准则。

在此,张大卫牧师引用了旧约中“该隐和亚伯”的例子。该隐因献祭之事向上帝发怒时,上帝警告他说:“你为何发怒呢?罪正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但该隐没能压制怒火,最终杀死了亚伯。这是“无律法时代”的极端暴力悲剧,也显现了人性罪恶的深度。尽管如此,上帝仍然来找该隐;在亚当和夏娃犯罪后,上帝也曾向他们呼唤“你在哪里?”虽然人犯罪后相互推卸责任,但上帝依然伸手寻找他们。

关于“上帝为何不直接消灭罪与撒旦?”这类神正论问题,张大卫牧师回应说:“尽管撒旦在世间猖狂,但在耶稣面前终究无能为力;耶稣对撒旦有绝对的权柄,让它出来就得出来,让它进去就得进去。所以若我们真在耶稣里,并照祂的话而行,撒旦就无法恣意妄为。”问题在于人自己放不下罪性,包括“骄傲、嫉妒、无责感”等,这些不断将我们捆绑在“无律法或律法的层次”里。而耶稣则带领我们更进一步,“赦免、释放、愿意自己受损也要让对方活过来”的“新律”才是祂所开的路。

因此,饶恕绝不是“把恶说成善”或无原则的放任,而是“即使我受了亏损,却不以暴力去报复,而是选择‘让其离开’”。耶稣在《马太福音》第18章里,就借着“饶恕七十个七次”的教导和“万他连得的债被免”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那欠主人“万他连得”巨款的人,被全然免债后,却不肯饶恕欠自己区区“一百银币”的同伴,反而把同伴送进监里。主人就责备他说:“我怜悯了你,你难道不应当照样怜悯你的同伴吗?”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正是饶恕的关键所在:在人完全无法偿还的罪债面前,上帝已先赦免了我们,我们理当以同样的怜悯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

紧接着他提到《马太福音》第20章“葡萄园工人的比喻”:早上就进葡萄园劳作、一天约定一个银币的人,与只在下午五点进场、干活时间极短却得到相同工价的人之间的冲突。那些辛勤劳作整天的人会抱怨说“不公平”,但园主回答:“我并没有亏待你们;你拿到自己应得的工钱,为何因我对别人施以恩慈就生恶意呢?”这其实是在揭示某种“该隐式的嫉妒”:为何后来的也享受同样的恩典呢?张大卫牧师指出,上帝对人的恩典并非人可以用理性或道德准则来衡量或争执,我们都已经领受了“极大的恩典”,因此不应当计较“为什么那个人也能得到这么多?”在饶恕层面也是一样,即使有人亏欠我们,我们也应在更高的层面接纳、释放对方。这就是耶稣所示范的“父神的心”。

以旧约的报复法来看,这似乎并不“公义”。一般而言,公义就是要分清受害者和加害者,并通过归还或惩罚去维系平衡。然而耶稣所提出的是“我们都像欠了主人万他连得的人,却被无条件赦免了。因而我们也理应学习饶恕他人”的讯息。这不只是某个时刻的“善举”,更是通过每天背诵、默想主祷文来改变我们内心深处与行为习惯的根本教导。过去,我们或许是常常恨人、随时想要报复的存在,但现在我们身为蒙恩者,被呼召走上一条“连仇敌也要爱”的道路。主祷文中的“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就直接昭示了这一点。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接近尾声时说:“我们既祈求日用的饮食,却不能止步于此;后面紧接着‘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也免了欠我们债的人’,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饶恕。”换言之,若我们得到上帝供应的粮食来维持生存,那么接下来就当以这份生命力去饶恕别人,将他们释放,并更大程度上效法耶稣“牺牲式的饶恕”。耶稣成全了律法,打开了更广更深的宽容世界,并呼唤我们“进入这丰盛的世界”。


3. 上帝的绝对

最后,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拓展“新律”和“新时代”的神学与属灵含义。他说:“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发展和各种变化似乎日新月异,但真正的转变还是要从人的内心与价值观开始。”即使未来人类能登陆火星,或拥有在地球任何地方都能即时通信的高科技,这些依然无法改变“人的罪性”。因此,尽管传福音很重要,但若传完福音,人依然拒绝“饶恕与宽容的世界”,那么争斗、嫉妒、暴力与逼迫仍然会继续。然而主的心意是“直到世界的末了,福音都要被传扬”。而这福音的核心正是“饶恕”与“和好”。

对于孩子常问的“为什么看不见上帝?”这一类问题,张大卫牧师从上帝的绝对性着眼:因为上帝可以看见一切上下、左右、前后所有方位,而我们却只是相对的,无法以相对的视角看见绝对的神。这意味着上帝并不与我们处于同一层级,也意味着无论我们往哪个方向走,上帝的绝对性都不会改变。他还提到,在后现代主义或宗教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常说“世上并无绝对的价值”,但实际上,一旦失去绝对,人的生命意义很容易失衡并流于迷茫。而对信徒而言,上帝或上帝的话语就是那绝对的尺度,祂在我们心中作王。

由此,他得出结论:“如果我们真认识到这位绝对的上帝、充满爱的上帝,为什么还不能饶恕他人呢?”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正是主祷文呼吁我们“求并实行饶恕”的理由:当我们穿上了天父毫无保留的爱与恩典,也当以同样的心肠去包容他人。就如亚当与夏娃互相推诿,或该隐因嫉妒亚伯的祭物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心中其实仍残留着这样的罪性。而耶稣之所以来,就是为了拯救罪人,让“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1章29节)这句话真正应验在我们身上。

他也提到,在教会里常因教义分歧(如“加尔文主义与亚米念主义”)而引发争执,对此,他引用《罗马书》第14章的原则:“刚强的不要轻看软弱的,软弱的也不要论断刚强的。”因为我们都是在上帝极大的恩典中被拣选,同时也需要在个人救恩上谨慎负责的人。探讨教义的根本在于“上帝主权的恩典”与“人的责任”这两大框架。但最终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的真理核心还是:“上帝无条件地爱了我们,为我们免了无法偿还的债;因此,我们也要饶恕并接纳他人。”正如《马太福音》第20章“葡萄园工人”的比喻,或《路加福音》第15章“浪子回头”的比喻展现的那样,上帝的善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往往像那位埋怨“为什么他也配得同样恩典”的工人,或像另一个责怪父亲“为何为这个浪费钱财的儿子大摆筵席”的哥哥,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该隐式”心态,是在拒绝主所描述的“新世界”。

因此,在主祷文中,耶稣教导的饶恕不是可选项,而是所有基督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具体实践。“正如上帝已免了我们的债,我们也要免去那些欠我们债的人。”不要将“把欠债的人关进监狱以实现公平的律法式正义”作为终点,而要记得“我自己也曾背负无法偿还的大债,是何等蒙了恩典”的谦卑,去用更大的爱来饶恕别人。张大卫牧师总结道:“这才是真正符合上帝心意的做法。”过去的律法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层面止步,但耶稣则呼召我们“爱你的仇敌”。我们受了这个呼召,就当在日常祷告中始终把“饶恕”视为重点,从自己开始放下委屈与愤怒,走上主所示范的牺牲之爱之路。

我们谈到“已经进入新时代、恩典时代”,其含义就在于这是一个“以饶恕、和好、爱”为代表的时代,不再满足于以等量报复来寻求平衡,而是在耶稣舍己爱人的榜样中,我们也甘愿付出更多,以挽回并拯救别人的生命。耶稣没有定那行淫妇人的罪,而是只说“去吧,不要再犯罪了”,也为所有罪人敞开了悔改与恢复的路。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要不断回顾这一信息,努力践行“有人打你的左脸,就把右脸也转过来给他”的教导。

纵观整篇讲道,张大卫牧师不断提醒我们:“亚当、该隐那样的软弱、自私、暴力倾向依然潜藏在人里面;然而因耶稣的宝血和恩典,我们已经成为新造的人,理应在思想和态度上彻底更新。”在他看来,即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似乎在不断翻新,但只要人的内心仍被“骄傲、嫉妒、愤怒、憎恨”捆绑,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他强调,能将一切变为“新天新地”的,唯有上帝,而在那新天新地里,最关键的原则就是“饶恕与爱的律”。这才是社会与人心得到根本改变的关键。

归根到底,主在地上教给我们的法则是:“正如上帝先爱了我们、先饶恕了我们,你们也当如此行。”我们凭自己无法做到,但主应许会藉着圣灵帮助我们。《罗马书》第8章所言“圣灵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代求”便是上帝大能的证明,主祷文同样能在圣灵里使我们的祷告生活更加丰盛。我们需要“求日用的饮食”,也需要同样依靠主的恩典来“饶恕”。如此,当我们顺服主的教导生活时,我们的祷告才能真正结出果子:“愿上帝的名被尊为圣,愿上帝的国降临,愿我们所需的日用饮食得以供给,也愿我们彼此之间因饶恕而更加与上帝和好”。

张大卫牧师在总结时呼吁,每次背诵主祷文时,都要重新默想“上帝的荣耀与国度”、“我们生存所需”,以及“彼此饶恕”这几大重点。确立基督徒的身份与目标,并在实际生活中操练爱仇敌和宽容,这才是真正的灵命成熟。每天重复主祷文时,带着“主啊,今天谢谢你赐给我所需的粮食,也求你帮助我把得到的爱与饶恕同样分享出去”的心志活着,我们就能成为主所展示的“新世纪”、“充满恩典与爱心与饶恕”的工人。基督信仰的核心并不是履行单纯的宗教责任,而是让我们以神的心看待世界,并活出那份心肠。

因此,在主祷文的脉络下,饶恕是我们信仰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根本课题。它并非按照律法标准去执行复仇或公平,而是遵照耶稣开启的更高层次的义——“主怎样饶恕了我们,我们也要怎样饶恕他人”的生命态度。这样的生命态度不但是“效法神的性情”,也是通往主祷文所教导的“尊神的名为圣、寻求神的国度、祈求日常所需并互相饶恕,进而与神更加和好”的重要钥匙。正如张大卫牧师所强调,这也需要每个信仰群体在一次又一次背诵主祷文时,都要铭记这份深意,并在日常中不断实践。愿我们都能如此行。阿们。

两种约——张大卫牧师


Ⅰ. 律法与恩典:从救恩论角度看两种约的意义

在《加拉太书》第四章二十一节以下,经文中使徒保罗向加拉太教会再次提出了一个比喻,以明确展示律法与福音、或律法与恩典之间的关系。其实,保罗在整卷《加拉太书》中一直强调“唯独恩典、唯独信心而得救”的福音核心真理。然而,由于加拉太教会里出现了一些假教师(犹太主义者),会众开始混淆,以为必须遵守割礼以及旧约中的节期、日子与月份等律法要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救恩。对此,保罗称这些人是“想要在律法以下的人”(加4:21),随后引用了《创世记》第16章和第17章记载的亚伯拉罕故事。

张大卫牧师在阐释这段经文时,强调救恩论的问题最终也与人论密切相连。人是什么样的存在?人是绝对依赖于上帝的受造物,若没有上帝,人在一瞬间都无法享有“真正的生命”,乃是有限的存在。若不承认《传道书》所说“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上”(传5:2)这一铁一般的事实,人就会错以为凭借自身能力什么都能做,结果只能走向灭亡。近代思想推崇“人类的自主”与“理性”,尼采甚至宣称“上帝死了”,这些思潮正是人企图撇开上帝、自视为最高的尝试之结果。然而,如果把上帝从人当中抽离,人本身几近于无(無)。保罗在《加拉太书》《罗马书》中一再强调这一点,张大卫牧师也常结合现代信仰群体的例子多次提及这一真理。

现在,《加拉太书》第四章二十一节以后的“两个女人的比喻”,正是将律法主义与恩典福音之间的冲突清晰地呈现出来。保罗说:“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加4:22),其中一个是从婢女——夏甲所生的以实玛利,另一个则是从自主的妇人——撒拉所生的以撒。婢女夏甲所生的儿子“是按着血气生的”,而撒拉所生的儿子“是凭着应许生的”(加4:23)。这基于《创世记》十六章与十七章中关于亚伯拉罕、撒拉和夏甲的记载。

在《创世记》第16章里,亚伯拉罕迁至迦南地之后,因他和撒拉没有孩子,撒拉便提议通过埃及使女夏甲来为亚伯拉罕生子。这是因他们没能信靠赐下应许的上帝,而想用人的方法来得到后嗣的不信之举。“撒莱对亚伯兰说:‘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创16:2),足见他们的急切。最终,亚伯拉罕从夏甲生了以实玛利,但夏甲怀孕后便开始轻视撒拉,人为地用己力解决问题的尝试引发了冲突、伤害和家庭纠纷。张大卫牧师指出,这便象征了“按血气而生”的结果。

相反,在《创世记》第17章中,上帝再次向亚伯拉罕显现并更新盟约。当亚伯拉罕99岁时,上帝吩咐他说:“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创17:1),并赐他从撒拉而生的儿子名为“以撒”。此时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之一,便是“割礼之约”。在《创世记》十七章十节里,上帝命令“你们中间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随后亚伯拉罕就在当天给所有男子行了割礼。其后,从撒拉所生的以撒终于出生。

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正是针对那些鼓吹“割礼之约”的犹太主义者提出了新的视角。《罗马书》第二章二十九节也有同样的教导:“割礼在乎内心,在乎灵,不在乎仪文”。同理,保罗多次强调,我们的得救根基不在外在的律法行为(割礼),而在“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因此他在《加拉太书》四章二十四节中说:“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约是出于西奈山,生子为奴,乃是夏甲。”西奈山是摩西领受律法之地,“如今的耶路撒冷”(加4:25)象征着固守律法(尤其是割礼)的犹太主义教师之所在地。保罗称那是“为奴的状态”。按照律法来与上帝相处,就把上帝视为令人生畏的主人,而把人视为奴仆。这讽刺了教会若仅把律法视为宗教义务,而无法与上帝建立深入的爱之关系时的情形。

然而,“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们的母”(加4:26)。这是对那从天而来的恩典与自由的礼赞。《启示录》第二十一章里提到,“从天上降下来的圣城新耶路撒冷”是“羔羊的新妇”。与人靠自身能力所能抵达的地上耶路撒冷不同,那“在上的耶路撒冷”象征的是上帝所赐下的恩典。保罗宣告:“弟兄们,你们是照着以撒而生的,乃是应许的儿女”(加4:28)。当我们因信耶稣基督、领受圣灵成为神的儿女时,也就参与了基督的自由。我们不再是律法下的奴仆之子,而是因应许而得的真正自由之子。张大卫牧师在讲这一段时指出,教会可能会分裂成“恩典之教会”和“律法之教会”。若不以恩典为中心,而让律法和形式捆绑彼此、彼此定罪并纷争不断,那么那个教会实质上就像是“婢女的儿子”在掌权。

因此保罗更进一步宣告:“经上是怎么说的呢?‘把使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加4:30)。这是借用《创世记》第21章亚伯拉罕将夏甲与以实玛利赶出家门的典故,强调必须坚决地决断和区分,使律法主义无法在教会中横行。若没有这种决断,福音的纯净就无法恢复。当时的加拉太教会因为受到律法主义者的影响,彼此诋毁、纷争不已,甚至动摇了使徒保罗的权威。保罗为了解决这一危机,不是寻求折中,而是明确驱逐律法主义,呼吁他们回到“基督释放我们得以自由”(加5:1)的福音之中。如果不牢牢确立“唯独信心而得救”的根基,教会就很容易再次陷入另一种宗教束缚之中。

因此,《加拉太书》第四章的核心在于对“两个约”的对比:地上的耶路撒冷、源自西奈山的律法之约,与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来自恩典和应许的之约形成鲜明对照,就像婢女夏甲与自主妇人撒拉之间的对比。保罗并不是说律法本身有错,律法能让人意识到自身的罪,使原本在罪中的人走向基督,它就像“启蒙的师傅”(加3:24)。然而,一旦把律法视为“得救的绝对必要条件”,我们就会蔑视基督的十字架与恩典,并破坏“救恩完全出于神的慈爱”这一福音真理。张大卫牧师也多次提醒:教会要竭力守护的不应是“律法”,而是那成全律法的耶稣基督所彰显的“爱与恩典”。


Ⅱ. 应许之子所享有的自由救恩的本

第二个要点可延伸到《加拉太书》第五章,保罗将前面提到的“奴仆与自主”、“律法与恩典”的对比,引向更加实际的劝勉:“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5:1)。保罗直指那些主张行割礼以及种种律法才能得救的人,说:“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加5:2)。这意味着外在仪式(割礼)并非救恩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一旦受了“肉体的割礼”,就成为了“要行全律法的债户”,当无法完全遵行律法时,又必在罪的重担下挣扎。

保罗严正指出:“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加5:4),进一步明确救恩的本质所在。救恩唯独来自神的恩典,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而由圣灵在我们心中做工使人悔改。人所能做的,只是凭“信心”去回应上帝所赐的救恩之路。保罗在此说道:“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加5:5)。称义(被宣判为义)虽在一瞬间已经成就,但在圣灵的帮助下,我们又在成圣之路上持续前行,这是保罗所言“现今的称义与未来的完全”并行的双重面向。

借由信心与恩典,保罗强调教会所应当突出的重要标志便是“自由”。张大卫牧师表示,真正的福音教会必定强调这种“自由的内涵”。原先人被罪捆绑,而在律法之下,罪变得更加显露。罪的工价是死,对于罪人而言,上帝只被看作一个愤怒的审判者。然而,因着耶稣基督代赎的死与复活,我们有了一条新路。凡信耶稣基督的人,因着内住的圣灵,就能呼喊“阿爸,父”(加4:6)。这是关系的恢复,也是得救之人所享有的真正自由。

那么,为何有的教会与信徒尽管已经领受这自由,却又回到律法或宗教形式的束缚之中呢?无论在加拉太教会的时代,还是在当今,人都有向自己行为夸口的本能——想通过做好什么事、守好宗教义务、行善等方式来获得称义的名声。同时也有惧怕在作祟:如果自己不履行这些义务,会不会失去救恩?因着这种恐惧,人便想透过遵守外在规条来获得安心。然而保罗警告说,这正是“假教师”的迷惑,若救恩取决于人的行为,那么谁也无法真正获得完全的救恩,也无法得到真自由。

保罗所提出的自由,绝非放纵或满足自我中心欲望的选择。他反而说:“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加5:13)。真正的福音应许我们自由,但这自由必定结出爱的实际行动。保罗教导:“你们虽蒙召得自由,却不可将这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强调爱人如己才是成全律法、遵行基督之律的道路。对那些曾经是奴仆的信徒,保罗一方面极力呼吁“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另一方面又要他们彼此担待,彼此背负,以爱相待(加6:2),这正是成全律法的方式。

张大卫牧师在将此应用于现代教会时提醒:在教会里彼此批判、定罪,或只顾揭露对方的不足而带来纷乱的景象,与当初加拉太教会本质上并无不同。若教会被律法主义思维主宰,保罗所警告的“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加5:15)就会成为现实。因此,真正享有福音自由的教会,必然彼此怜悯、彼此看顾,并实践“爱的律法”。这才是得救之人应当结出的真正果子。

这份自由的根源在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上帝拯救人类的方式不是挥动无所不能的力量来强行施救,而是选择自我虚己、降卑取了奴仆的形象(腓2:6-7),最终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赛53:5)。耶稣的十字架虽然象征眼泪与痛苦,却同时是为罪人舍己的爱的巅峰。正是这爱赦免了我们的一切罪,使我们现在能呼喊“阿爸,父”,正如保罗所说。我们若因信心而领受了这恩典,就能在圣灵的引导下享受自由与喜乐。这便是福音的大能,也是教会最根本的属性。张大卫牧师在各类讲道与著作里反复强调,教会不能建立在任何宗教义务或功劳主义、律法主义上,而必须完完全全地立足于“十字架的恩典”。


Ⅲ. 圣灵的工作与教会:跨越冲突走向

在《加拉太书》第五章后半段,保罗劝勉:“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加5:16)。这进一步确认了前面所说的自由必须是在“住在圣灵里”的自由。圣灵并非远离我们的某种神秘灵体,而是内住在信耶稣者心中的神的灵。祂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带我们进入真理(约 16:13),并且使我们越来越像基督。

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19-21节列举了“情欲的事”,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纷争、嫉妒、结党、异端等,这些都源自人的罪性和自我中心的欲望。随后在22-23节提及“圣灵所结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些正是更像基督之性情的表现。张大卫牧师指出,一旦教会堕入律法主义,必然会滋生定罪、纷争、分裂等“情欲的事”。相反,若教会持守圣灵里的恩典福音,就能自然地成长为一个充满仁爱、喜乐、和平、耐心、关怀、忠诚的健康群体。

保罗说:“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加5:25)。这意味着,既然重生得救的信徒已经由圣灵赐新生命,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也应顺从圣灵的带领。尤其是在《加拉太书》六章二节,他说:“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这呼应了耶稣以谦卑服事门徒、为他们洗脚(约13章)的榜样,呼唤教会彼此重现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展现的服事与卑微。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背负了沉重的罪债,同样,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也应彼此背负重担、彼此照顾。而律法主义教会往往只会彼此比较谁更能守律法、谁更显得“义”,甚至彼此定罪;而福音性的教会则看重谁能在爱里服事,谁能谦卑地担待别人的软弱。

对保罗而言,加拉太教会是他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所建立的教会,可说是他“初爱的果子”。当保罗饱受疾病折磨时,加拉太教会曾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保罗甚至说:“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加4:15),可见他们曾向保罗施以极大的爱。然而,不久之后,在假教师的影响下,他们否定了保罗,陷入律法主义,并质疑保罗的使徒职分,造成了严重分裂。保罗正是为医治这内讧写下此信,维护福音的纯正并挽回教会。

《加拉太书》中所见的冲突在今日也时常出现:各种思潮与教导纷纷涌入教会;世俗价值观或人本主义思潮都可能侵入,动摇福音的根基,从而引起教会内部的分裂与混乱。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在遭遇此类危机时,要想重新站立,必须回到《加拉太书》的教训,即“唯独恩典、唯独信心”。不要给律法主义或功劳主义滋长的机会,而要常常记得基督为罪人舍命的十字架之爱。当教会这样行时,就会再次结出“圣灵的果子”,并重新恢复爱、喜乐、和平、忍耐、良善。

因此,《加拉太书》第五章所宣扬的“自由”,不是简单地摆脱束缚,而是在基督里从罪与律法的定罪下解放出来、享有真正生命的状态。而且,这种自由绝不会走向放纵,而是落实在爱的行动上。保罗曾说:“我虽从众人得了自由,却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林前9:19),体现了爱中服事的高贵榜样。对于教会而言,若在圣灵里享有自由,却又彼此服事、彼此分担重担,就会经历真正团契的喜乐与丰盛。

张大卫牧师在讲这段经文时一再指出,当今教会最需要的,不是制度或形式上的改革,而是“让十字架的福音重新成为教会中心”的更新。一个缺乏服事、缺乏爱的教会,即便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或规模,也极可能沦为律法主义、形式化的“奴仆的教会”。因此教会必须不断进行自我省察:是否正按福音的本质前行?是否在彼此的软弱中相互包容和分担?教会的讲道与事工的焦点,是否始终围绕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总的来说,《加拉太书》指出的那两种约——律法化的方式(夏甲)与应许的恩典(撒拉),在教会内部随时可能发生冲突。律法主义思维会让人倚靠行为与资格,而福音思维则宣告我们唯独凭信心、唯独恩典而得救。前者容易制造相互比较、竞争、定罪与分裂;后者则通过爱与自由、以及圣灵所结的果子,将教会凝聚成一体。保罗最终想强调的结论很明确:“让我们跟随自主妇人,像以撒一样作应许的儿女。若没有基督的恩典,我们一无是处;让我们彼此分享从十字架救赎开始的自由。”

张大卫牧师基于此段经文,在当代呼吁教会更加回归恩典为中心的福音。他多次指出,教会里出现的世俗主义、功劳主义、律法主义、灵恩至上的“祈福主义”等问题,正是当年加拉太教会曾经面临挑战的现代版。“宗教热心”或许存在,但若失去“爱的火热”,教会外表再怎么光鲜,依然难称真正的福音群体。相反,若在教会中彼此相爱、同唱十字架恩典的颂歌,并结出圣灵的果子,就能够称为《加拉太书》所强调的“应许之子”的教会。这样的教会,才是真正在世间宣扬自由、释放、安慰与盼望的福音共同体。

所以,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使女的儿女,还是自主妇人的儿女?”我们是被律法思维捆绑,只为履行宗教义务而信仰,还是在恩典里重生得自由,并在圣灵里活出爱的行动?张大卫牧师不断将这一问题抛给信徒,让教会自己决定要走怎样的道路。《加拉太书》的信息绝不仅仅局限于两千年前的加拉太地区,它超越了时代,提醒我们:救恩从何而来(出于上帝的恩典),人是何等存在(绝对依赖神的受造者),教会应当成为什么样的群体(在圣灵里实践自由与爱的社群)。

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既然教会是神的家,是基督的身体,当中任何肢体受痛苦时,都不应袖手旁观或定罪驱逐。“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加6:2)的教训与耶稣为门徒洗脚(约13章)的事迹一起,清晰展现了教会应有的服事与爱的面貌。这正是“被圣灵引导的教会”该走的道路,也是保罗与张大卫牧师想要传递给后世教会的福音核心价值。

最后,若要简要概括《加拉太书》的脉络,可以看到:当教会顺从保罗的教导时,也就能够实践“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教会在被神的爱与恩典触动后,便会脱离纷争与派系、停止相互定罪或批判,而转为彼此扶持、彼此服事的团契。在圣灵的带领下不断成长,弃绝肉体的行为,结出圣灵的果子。如此,教会才得以因福音而真正享受自由与生命,且在等候主再来之际,稳固地行走在信心之路上。保罗所说“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加5:5),既涵盖了“已然得救”也指向“未然完成”的进程。我们在已有的救恩中,仍在圣灵引导下持续迈向圣洁,这是一条旅程。

总之,《加拉太书》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清楚:“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我们已经蒙召成为自由人,不要误用自由去放纵情欲,却要以彼此相爱的方式来使用自由。律法主义用来定罪、制造分裂,并不代表福音的本质,而只不过是人类恐惧与私欲的产物。教会当记得自己是“属天的耶路撒冷”的子民,靠着天上的应许而获得真自由,并能呼喊“阿爸,父”(罗8:15;加4:6)。张大卫牧师不断呼吁,要把福音的自由与基督的爱切实应用于教会现实之中。在律法与恩典、人类功劳与信心、形式与真诚之间摇摆不定的人们,都应当借《加拉太书》的启示,再次回到“以十字架为中心的福音”里。

正因如此,《加拉太书》第四、五章并非只是过去对加拉太教会的劝诫,对于当代仍有深刻的启示:教会的危机和分裂,多半源于人心的欲望、自以为义,以及对恩典的遗忘。可一旦教会在圣灵里,再次抓住神的恩典和爱,新的复兴与康复便会开始。在以“基督释放我们得自由”(加5:1)为中心,并“彼此担当重担”的爱中同行之时,教会就能抵挡各种争端与世俗诱惑,得到从上帝而来的力量与更新。

结论是,出现在《加拉太书》中的律法与恩典、奴仆与自由,这两条道路,不仅是过去的历史冲突,也是教会现今仍面临的抉择。我们是否盼望基督与圣灵的大能现在仍在教会中活跃?抑或我们仍想以人的功绩和律法行为来证明自己?教会已被宣告是“应许的儿女”(加4:28),不再是奴仆,而是儿子(加4:7)。因此,在教会的生活与事奉中,若能时刻铭记这一点,彻底立足于福音,我们就必能在《加拉太书》所宣扬的真自由与圣灵的果子中大得益处。正如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教会不是建立在人的制度或形式上,而是建立在上帝无条件的爱和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恩典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间福音性的、属灵的、自由的教会,并再次兴起。愿神带领我们在此真理中不断地更新。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