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香膏玉瓶的爱—张大卫牧师


1. 在伯大尼麻病人西的家以及打破香膏玉的女子:默想

记载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中所发生的这件事,四卷福音书都有各自不同的描述(太 26:6-13;可 14:3-9;路7:36-50;约12:1-8)。尤其这是耶稣公开事工最后一周里出现的事件,因此对福音书作者而言意义非凡。张大卫牧师在默想这一经文时指出:一方面,这段记载让我们看见耶稣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思自己该以何等的爱来到主面前。

首先,根据马可福音第14章第3节,耶稣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的家中用膳。希腊原文中“麻风病人”与旧约常指的麻风(leprosy)用词相同,然而和现代医学定义的汉森氏病并不完全一致。即便如此,传统上麻风象征“污秽”和“必须与神隔离”。对此,张大卫牧师提到有两点值得留意。

第一,耶稣毫无避讳地与被视为“不洁净”的人同席。当时犹太社会中,麻风病人被隔离在群体之外,不仅无法正常进出圣殿,也难以和一般人正常往来。可耶稣却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中一起进餐。这显示出耶稣超越律法和宗教的藩篱,以完全的“爱”去看待人。张大卫牧师解释道:“耶稣进入麻风病人西门的家,并施行医治的样式,本身就清楚展现了福音的真谛。”福音是关乎神国的好消息,而这好消息正向罪人、病患及软弱之人开放。按世人的标准,那些理当被隔离的人,如今却与耶稣同席,正是福音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需要注意“西门”这个名字所蕴含的含义。福音书中名叫“西门”的人不少(彼得原名亦为西门),但马可福音特意记载“麻风病人西门”,意义非同寻常。张大卫牧师提示,福音书读者对“西门”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会自然联想到西门彼得曾被主呼召成为门徒这一事实。某种程度上,这象征着:福音的恩典同样适用于罪人和病人。那时人们多把麻风视为“神的审判”或“属灵的不洁”,但耶稣愿与这样的人同席,其实就是在宣告对他的“完全接纳”。张大卫牧师提道:“我们也当自知原本在灵性上犹如麻风病人。”我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在神的圣洁面前是污秽不堪,然而因着耶稣基督的爱,我们蒙恩得以与主同桌、享受与祂的亲密相交。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的家”里,一位妇人拿着贵重的香膏,也就是“纯正的哪哒香膏”所盛的玉瓶,打破后浇在耶稣的头上(可14:3)。关于这位妇人:马太福音说她是“有一个妇人”,马可福音也称之为“一个妇人”;路加福音则记载“有一个罪人妇女”在法利赛人西门(可能同名不同人)家中,哭着将香膏献给耶稣;约翰福音则明确说明这妇人名叫马利亚。尽管福音书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共同点在于:“她将极其昂贵的香膏浇在耶稣身上”,无论是同一事件还是类似事件,重点都是要彰显她的行动所展现的爱和献上的意义。

张大卫牧师特别留意“哪哒”这一香膏的含义。哪哒是取自喜马拉雅高山植物的根部炼制而成,在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极其珍贵且价值不菲。据说要购买这样一整瓶香膏,需要三百银币(约等于一般百姓一整年的工资)。所以,她打破整瓶香膏浇在耶稣身上,象征“将自己一切最宝贵的,都毫无保留地献上”。张大卫牧师分析:“在主面前,这位女子拿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她或许敏锐地察觉耶稣即将受死并复活,也知道祂才是真正的王。”爱不是算计与交易,而是毫无保留地奉献。这件事见证了爱之本质在于“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由此看来,这位打破玉瓶浇香膏的妇人,展现了一种无条件且绝对的爱。张大卫牧师形容:“真正的门徒之路,总是从外人看来像是‘浪费’的爱开始绽放。”从表面看,她的行为似乎很不理性、甚至像挥霍,但置于整本福音书的脉络中,我们才发现,这爱正是预表耶稣的死与复活,更具先知性与象征意义。在古代近东文化里,“膏抹”常用于立王或祭司等特殊职分的礼仪。那妇人以自己深切的爱宣告:耶稣乃是真正“受膏者”,即弥赛亚。

而在路加福音7章38节中,还特别提到这位妇人哭着亲吻耶稣的脚,用眼泪湿了主的脚,又以自己的头发擦干。她深知自己是个罪人,不配站在耶稣面前,但她同样深信耶稣圣洁的爱,因而以极度谦卑的姿态献上自己。张大卫牧师关注到她的泪水,认为这泪水里既有她因罪和软弱而蒙主怜悯的感谢,也包含她预感到自己所敬爱、尊崇的主即将死去的悲伤。

由此可见,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中所发生的这场“打破玉瓶倒香膏”的事件,把“曾被视为污秽之人,现与耶稣同席”的场所意义,以及“妇人毫无条件奉献的爱”紧密结合,将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和福音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张大卫牧师强调:此爱的事件突显了福音最重要的特质——无条件的恩典。如果心中仍存着计算的目光,我们可能会把这妇人的爱看成“浪费”或“奢侈”。但福音宣告“神的愚拙总比人更有智慧”(林前1:25),在世人看来像是浪费的爱,正是神的智慧与拯救大能。

总结而言,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件事就是“在最低微的地方、在最被遗弃者的家里,展现了最昂贵的爱——福音的精髓”。那因麻风而被隔绝的西门得了医治,与主同席;那被视为罪人的女子在这家中打破最宝贵的香膏,服事了耶稣。这正是福音的真实图景,也正是主今日仍然寻找的那种爱。那爱是不计代价、不计回报、看似浪费的奉献。


2. 加略人大的

在福音书的记载里,这场“打破玉瓶”事件发生后或当中,门徒们的反应以及加略人犹大的背叛也紧随其后出现(太26:8-16;可 14:4-11;路 22:3-6;约12:4-6)。特别是马可福音14章4-5节,提到有些人在看到妇人的举动时,气愤地对彼此说:“为什么这样浪费香膏呢?”马太福音26章8节点明这些人就是“门徒”;约翰福音12章4-5节则更明确指出那人是加略人犹大。路加福音则记载法利赛人西门在一旁质疑:“若耶稣真是先知,就不会容许这个罪人妇女碰触自己。”也就是说,对这位“打破玉瓶”的女子,那些人并不视其为真正的爱,反而觉得她在“浪费”或“徒劳的热情”。这在福音书中有不同的侧面展现。

对此,张大卫牧师点评道:“没有真正经历过爱的人,有时会把真诚的爱之举看成‘浪费’。”门徒和犹大虽每天都跟随耶稣,听祂讲道,见过不少神迹,却未真正明白那爱的核心。尤其约翰福音12章4~6节说明,犹大斥责这是浪费,并声称“何不把香膏卖了分给穷人呢”,实际上,他内心隐藏着私欲,因为他掌管钱袋,想中饱私囊。张大卫牧师指出:“凡没有进到爱里的人,终究会以利己的动机来衡量一切。”

于是,耶稣对门徒的指责回应说:“由他吧,为何难为他呢?”(可14:6)。这既表明主对那妇人的行动极为喜悦,也在责备门徒的态度。祂更说这妇人是为祂的安葬预备,当福音传遍天下时,也要述说这件事,永远记念她(可14:8~9)。张大卫牧师在此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场景中,有的人能洞悉天国的奥秘,有的人却只看见浪费?”答案就在于“心里装的是什么”。若心中充满爱,就会甘心打破玉瓶,全然奉献;若心中缺乏对主的爱,就会觉得一切都在浪费,并打起自我得利的算盘。

加略人犹大正是在这事件之后走向了“背叛”的关键转折。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他遂去找祭司长们,以三十块银钱作代价,商量如何把耶稣交给他们(太26:14-16;可 14:10-11;路22:3-6)。约翰福音13章2节也提到:“魔鬼已经将卖耶稣的意念放在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心里。”张大卫牧师默想犹大之所以最终出卖耶稣,与“玉瓶香膏事件”极其相关。犹大看见自己所信任的老师居然许可这么大的“浪费”,不再相信耶稣所走的是他理想中“弥赛亚建国”的道路。换句话说,他心里或许想着:“若祂真是合格的领导者,就不会纵容这样耗费钱财;也不会忽视那原本可以拿去救济穷人的机会。”然而他内心早已有对金钱的贪欲,也习惯以功利、理性标准去审视耶稣的爱与事工,终究看不明白主的心意,走向背叛的深渊。

门徒中虽只有犹大走到最极端的地步,但其实其他人也曾因这妇人的行动而心生抱怨,觉得那是“浪费”(太26:8)。张大卫牧师提醒道,这是对我们的警戒。人即便跟随耶稣,也随时会陷入以“利益”和“计算”为先的境地。最终,在耶稣走向十字架时,门徒之间还在争论谁最伟大(路22:24);耶稣被捕时,他们各自逃跑(可 14:50);彼得也三次否认主(可14:66-72)。即使面对满有爱的主,他们仍然摆脱不了自我利益和衡量标准。这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提及的:“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镜子。”

尽管如此,主却没有丢弃门徒。逾越节晚餐后,耶稣为他们洗脚,并以实际行动彰显“他既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参约13:1)。反差的是,门徒尚未能向主全情奉献,但那“罪人女子”却拿出她一生的宝贵香膏打破玉瓶,为耶稣膏抹,甚至包含了对耶稣受死与安葬的预备。张大卫牧师再次强调:“爱就是毫无保留地给予,即便看似浪费,却必然带出真荣耀。”门徒还被世间思维所捆绑,犹大更被贪心牵引选择背叛,但福音的信息却是对一切软弱、有瑕疵的人宣告“无条件的爱”!

因此,张大卫牧师劝诫我们要深思门徒和犹大的回应:“我的内心是否也有这样的一面?”纵然在教会里已久,常常聚会敬拜,听了不少道,若心灵深处仍然充满计算、自我中心,就可能口口声声讲“是或不是”,却轻视甚至否定真诚的爱和奉献为“浪费”。到了极端,甚至会像犹大一样,最终背叛主。张大卫牧师指出:“背叛主不只表面上的‘把耶稣交出去’,若我们在教会或信仰生活中,拒绝这样‘耗费式的爱’,而只会算自己的得失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内心已在背弃爱之主的种子。”


3. 福音核心的“甘愿舍己的

最后,耶稣对那打破玉瓶的女子说:“无论在全世界什么地方传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以为记念。”(可14:9)这表明她的作为与福音的信息紧密相连。凭世间的逻辑来看,这样的爱似乎是“浪费”,但在福音的眼光里,“甘愿舍己的爱”才是福音的终极目标。张大卫牧师指出:“福音本身正是神为我们所作的‘神圣浪费’,也就是不惜将独生子赐给我们的爱。”父神因爱愿将独生子赐下;耶稣也甘愿在十字架上舍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好使罪人得救、得生命。

从“浪费”的视角看,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章18节以后也宣告:“十字架的道理,对那正灭亡的人为愚拙,对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从世俗智慧看来,神道成肉身,并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怎么听都不合理,堪比“愚拙与浪费”。可事实上,这正是“神的爱与智慧”。张大卫牧师强调的福音重点就在此:打破玉瓶、倒出所有香膏的那件事,象征“只有不畏浪费地将自己献给主的人,才能真正品尝福音的深度”。

这故事并非只是过去在某地发生的动人场景,也对今天我们的信仰生活产生质问:我们对神的爱,是否能达到“舍弃一切”“甚至看似浪费”的程度?张大卫牧师举了几个实际例子:我们如何分配时间、金钱、恩赐?为了神的国度,我们是否甘心奉献?这样可能引来周围人说:“何必如此?别太过了!”然而真正的爱会超越这些质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神。

张大卫牧师尤其提醒:“若我们的敬拜只是形式或习惯,唯有先存着‘打破玉瓶’的心态,把最珍贵的献给主,才能避免虚空的礼仪。”有人或许会觉得:“唱诗、祷告投入这么多,岂不是情绪化或过度热情?”但在神面前,这种倾注的爱绝不是浪费。同理,海外宣教和社会关怀亦然。有些人会批评:“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和精力在海外?我们国内也有不少需要。”然而福音的核心是神对全人类的爱,跨越地域与条件,而这爱本身就包含某种“浪费式”的舍己。

此外,张大卫牧师强调了这打破玉瓶之举也带有“为耶稣安葬预备”的含意(可14:8)。耶稣即将被钉十字架,为罪作牺牲,且复活进入永生。那妇人比任何人更先在“爱”里看见耶稣的未来或“命定”,如同俗语所言“因爱而见未来”。当门徒还在否认主会受死(太16:22),或为十字架的道而互相争辩之时(可10:35-45),这妇人却当机立断地打破玉瓶,用顺服与爱默默地参与了耶稣的“真正道路”。张大卫牧师因此说:“爱就是属灵洞察力的钥匙。”仅靠神学知识或理性理解,未必能领会耶稣的路,但若出于爱,往往能用心直觉感受到并加入主的脚踪。

同时,张大卫牧师提醒,当今教会若忘记“爱之舍己”是福音核心,很容易坠入门徒和犹大式的功利主义。教会里有人会比较谁奉献多,谁更热心,或质疑某些人的服事“过于夸张”。可若是真正传扬福音的群体,就应仿效耶稣对那女子的肯定:“无论何处传福音,也要记念她所行的。”我们当彼此欣赏对方的奉献与爱,同心将荣耀归给主。

张大卫牧师总结:“福音的目标并非教势扩张或个人成功,而是将这‘毫无保留的爱’活出来。”只有当我们效法耶稣那一粒麦子落地死去、结出许多子粒(约12:24),世人才会感受到基督的馨香之气,看见神国真实地临在。当我们效法主的牺牲,“甘心被消耗”时,世界才会借此认识并经历神的爱。

换言之,那位打破玉瓶的女子在福音书中虽以不同形式记录,却传递同一个讯息:“向神奉献的爱绝非浪费。”对缺乏爱的人来说,也许会显得愚拙;可对福音而言,这种看似浪费的爱,反是生命与救恩的源头。张大卫牧师不断提醒:“主的十字架就是全能的神采取似乎愚拙的方式,为我们倾倒的最高之爱。凡真正领受这爱的人,也会甘心像那妇人一样打破自己的玉瓶,倾倒自己最珍贵的一切。虽然在世人眼里看似浪费,但其中却蕴含福音的大能。”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具体的生活环节里,我们能否“鼓起勇气打破玉瓶”?纵使信主已久,我们也可能仍被理性、算计、利益驱使。但若我们真经历了耶稣十字架的爱,又领悟到如张大卫牧师所言“原先我们也在灵性上如麻风病人,而主医治了我们”,那么就会发现,把那玉瓶献给主绝不该觉得可惜。那“玉瓶”或许是我们的金钱、时间、才干,或者是未来计划;有时也可能是我们的自尊或地位。无论那是什么,只要在我们心中比主更宝贵,都当“打破”献上给主。如此的奉献,将成为最馨香的敬拜。

总之,张大卫牧师在他的第三个要点中如此总结:福音本身就因“爱之舍己”而完成神的救恩计划,而我们若要参与这救恩,也必须以“甘愿舍己的爱的决心”去回应。“因为主已经先为我们‘破瓶’了”,祂用无限的爱浇灌我们,于是我们也有力量同样舍己地去爱。无论是贫穷之人、患病之人,或在教会中那些与我们不和的人,我们都能“打破玉瓶”将主的馨香带给他们。而这爱的奉献绝不会徒然,主亲自应许:“福音所到之处,必要记念这事”。

纵观上述三个分题——(1)张大卫牧师对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家及打破玉瓶浇香膏女子的默想,(2)门徒与犹大的反应所带来的警戒,(3)“舍己之爱”作为福音核心并当代的实际应用——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不仅是段“感人的故事”,更是蕴含福音精髓的重要宣告。此“打破玉瓶”之事,同时彰显了神对我们的无条件之爱,以及我们当如何奉献回应。张大卫牧师发出振聋发聩的提问:“你准备好打破自己的玉瓶了吗?”而答案早已在主里赐下:因耶稣先替我们打破了祂的玉瓶,把那无尽的爱倾倒在我们身上,让我们也能有力量舍弃所有,回应那无条件的召唤。

归根结底,神的爱常常以“看似浪费的方式”展现,却正是这“浪费”拯救了世界。我们当防备自己心中那与门徒和犹大相似的软弱,也要常记得我们原先和伯大尼的西门一样蒙恩得医治,更要学那打破香膏的妇女,以感恩和爱献给主生命里最珍贵的事物。这便是张大卫牧师透过本段经文反复唤起的福音核心,也是每一个跟随主的门徒必须走上的道路。即便有人嘲笑这份舍己之爱“愚拙”,主却必然悦纳,并允诺“在普天之下,传福音的地方,都要记念这件事”。愿我们都能立定心志,在自己的人生里也“打破玉瓶”,活出这超越算计的爱。阿们。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