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与各各他 —— 张大卫牧师


1. 十字架之路

通过福音书所展现的耶稣基督“十字架之路”,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受苦或处决的方式。那条道路乃是耶稣主动将自己献为“赎罪祭牲”,好让全人类从罪和死亡的权势中得拯救的上帝救恩计划,也是祂甘愿承担一切罪与咒诅、充满爱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张大卫牧师强调,耶稣背负十字架前行至各各他的过程,正是“为我们成就的完全赎罪”,同时这也成为提醒我们——真正的圣徒之路应当如何的明镜。

十字架本是罗马帝国最严酷的刑罚之一。它通常用于政治叛乱者、奴隶或极其凶恶的罪犯,是“残酷”与“羞耻”的象征。然而,上帝之子耶稣基督竟甘愿顺从这一极刑,这件事本身向人类彰显了超越理性理解的神圣之爱与其奥秘。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主耶稣走向十字架的过程,并非因“不服从审判而被冤枉处决”的被动牺牲;相反,耶稣积极地背负了众人的罪,藉此要让所有被律法定罪的罪人得到自由与释放。

特别是在(马太福音5:39-44)中,耶稣宣告了“不要与恶人作对”以及“要爱你们的仇敌”这革命性的教导。这一番话彻底颠覆了人类本能的报复心理,主张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或用另一个仇恨来应对仇敌”的世俗方式,而是用终结憎恨与愤怒循环的天国之法。耶稣自己在十字架上亲身实践了这教导,这正是“赎罪”与“代赎”的核心。祂背负众人的罪与咒诅到底,用爱化去了仇敌的“火箭”,因此,十字架最终并非悲惨的失败,而是伟大的“胜利”。

张大卫牧师在阐释这胜利的意义时,聚焦于“作为赎罪祭牲,主所承担的一切刑罚和罪恶带给我们自由”这一点。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3章13节写道:“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此处与旧约献祭制度中“赎罪日”的祭牲制度有着紧密联系。按《利未记》16章21-22节的记载,旧约时代大祭司在一只山羊头上按手,将百姓的罪转嫁给它,再把那只山羊赶到荒野中,让罪离开百姓。这就是“替罪羊(scapegoat)”的概念——一只山羊或绵羊代替整个群体所犯下的罪,被赶往充满野兽的荒野,最终走向死亡的仪式。

旧约献祭制度所象征并教导的是:“罪的代价必然是死亡”,但“若有祭牲替人承担死亡,罪人就能藉着那赎罪祭牲走向称义之路”。耶稣正是这“替罪羊”最终、完全的实体。张大卫牧师指出:“耶稣走上十字架之路,就是成为我们的赎罪祭牲”,这正是基督教福音的精髓。由于耶稣的赎罪工作,我们不再需要藉着重复献上牛羊的祭物来求赦免;祂开辟了永远有效的代赎之路,这就是此事件的核心意义。

当我们默想十字架之路时,首先直面的场景就是:耶稣在各种嘲笑、轻视和暴力之下,却没有反抗或为自己辩护。纵使祂是无辜之人,但面对指控祂的假见证,祂并未用激烈手段予以反驳或推翻,而是以沉默和温柔担当了一切。这一姿态背后,是上帝要拯救人的意志。若耶稣主动为自己辩护,或动用超自然的大能来反击,祂或许能避免那苦难;但那样一来,“代赎”与“赎罪”的意义就无法完满体现。耶稣以亲身承受这惨痛道路的方式,彰显了“人无法靠自己解决罪与恶行,只能依靠上帝牺牲之爱得蒙拯救”的根本真理。

在这一过程中所显露的耶稣品格,即“受苦仆人”的形象。以赛亚书第53章先知性地描述了将要来的弥赛亚,或称“受苦的仆人”。那里写道:“祂被藐视、被人厌弃……祂是为我们的过犯被刺透,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即便面对各种耻辱与诋毁,祂依旧沉默并忍受牺牲。这幅景象正如为承担全人类之罪而被献上牺牲的羔羊,预示了耶稣的身影。张大卫牧师将此解释为“基督为我们而完全降卑的姿态”,“彰显了真正的爱之极致,为涂抹我们的罪而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生命的上帝恩典”。

因此,尽管十字架是一个令人凄惨的刑具,但基督教却将它视为至圣至贵的象征,其原因在于:“正是这恐怖的刑架背负了我们的罪,并开辟了罪得赦免的道路,成为救恩的标志”。初代教会教父及宗教改革者们并未只把十字架看作“屈辱刑架”,而是将其视为荣耀的标记和上天的智慧。十字架在世人眼中或许意味着失败与耻辱,但在信心的眼中,却昭示着“赎罪”与“得胜”的张力和悖论。

另一方面,张大卫牧师也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十字架之路同时让我们直面内里根深蒂固的“罪性”。人往往倾向于控诉他人、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借批判他人来获得自觉的优越感。耶稣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路。祂没有任何罪,却愿意担当别人的罪。当我们说要“效法基督”时,不仅意味着展现神奇力量,还包括彼此分担重担,以悔改与赎罪的生活同走一程。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6章2节所言:“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这与耶稣的“替人担罪”道路是同一个脉络。

总之,我们借着十字架被呼召走向“不是定罪,而是赎罪;不是断罪,而是饶恕”的道路。真正效法基督、跟随十字架之路的人,应当停止那种“不断挑剔周围人的过错”的态度,转向主所示范的“代赎与和解之道”。当我们仰望在十字架上承担一切罪恶的耶稣,内心坚硬的地方就被融化,也体会到何谓真正的爱。

耶稣的十字架之路是将《利未记》的赎罪祭、《以赛亚书》53章的“受苦的仆人”预言,以及新约的“道成肉身”与“代赎教义”彼此贯通而完成的救赎叙事。由于人本性软弱、充满罪性,无法自救;但耶稣作为“上帝的羔羊”降临,交出自己的生命,藉此拆毁了一切罪的藩篱。正如保罗在《罗马书》5章8节所言:“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基督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张大卫牧师提醒,信仰不应停留于对这“代赎事件”的观念性理解,更要每天默想自己罪有多深重,同时明白耶稣替我们担当罪所展现的是何等圣洁的爱,然后甘心回应这爱。而这样的回应方式,便是与他人同负重担的“赎罪式生活”。有时,我们可能会无端地背上不应属于我们的责难,或承担别人的过失,但这正是走在耶稣所示范的“赎罪之路”上的过程。以人的情欲或世俗价值来看,这似乎难以理解,但福音书的记载正明示耶稣就是这样亲身走过。

因此,“十字架之路”对我们而言,既是“在定罪他人之前先认清并悔改自己罪恶”的道路,同时也是“以承担对方软弱的方式来表现爱与饶恕”的道路。参与到主已经成就的这条道路上,就意味着即便在世俗标准看来这是一种羞耻或失败,在属灵层面却是通往得胜之门。正是在如此仰望十字架之时,我们不仅得享拯救之恩,也看见作为得救之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榜样。

这里,张大卫牧师常常引用的一幅画面就是“以撒献祭事件”。根据《创世记》22章记载,上帝吩咐亚伯拉罕把儿子以撒献为燔祭。以撒背着柴,与父亲一起登上摩利亚山时,还茫然地问:“父亲啊,用来作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回答说:“耶和华以勒”,意为上帝必亲自预备。最后,以撒因有那只预备好的公羊替代他而躲过了死亡。此事被视为对十字架代赎的预表性象征。不同的是,以撒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祭物,最终也并没有真正被杀;但耶稣十分清楚自己将要面对的死亡,并毅然踏上那道路。这也让我们更深体会到新约赎罪事件中更大的恩典与慈爱。

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献上自己,亲自成为“羔羊”,甘愿承受兵丁的鞭打和嘲弄,鲜血淋漓至极。通过这一切,祂为我们开辟了新约之路。旧约献祭制度想要向我们揭示的所有赎罪程序与意义,都在耶稣十字架事件中最终得以应验。藉着这代赎的历史,上帝国度之门向我们敞开,被罪与死掳去的人类因此获邀进入生命与救恩之途。

每当我们站在十字架面前,应当反复思索:“是我的罪把耶稣逼上这悲惨之路”,也同时满怀感恩与激动:“主已为我付清一切罪债,使我得以重新成为上帝的儿女”。张大卫牧师也鼓励那些仍在信仰中挣扎,自觉愧疚或惧怕的信徒说:“基督已经替我们担当了罪与羞耻,所以我们能坦然无惧地走向真自由”。这便是十字架福音所带来的喜乐与释放。

综上,“十字架之路与赎罪”说明耶稣基督的代赎工作,在旧约献祭制度、《以赛亚书》中“受苦的仆人”形象,以及新约福音书与使徒教导里居于中心地位。虽然耶稣无罪,却为我们接受了最屈辱和沉重的死亡,使“定罪之路”转变为“赎罪之路”。当我们默想并效法这条道路,就被呼召活出“不再相互定罪与报复,而是彼此承担、彼此饶恕的赎罪生活”。这正是耶稣道路的真门徒样式,也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之“十字架信仰”的核心。


2. 各各他的得与复活的盼望

耶稣背负十字架前行的终点是各各他(希伯来语称各各他,拉丁语称加略山Calvaria),意为“髑髅之地”——一个处刑场所。越接近此处刑地,过程便越悲惨痛苦。罗马士兵常常故意让被钉的反叛者或重犯自己背着十字架绕远路,来加剧他们的恐惧和羞耻。耶稣在全身因鞭打而遍体鳞伤的状态下,还要背起沉重的木架。这一幕也将圣经多处所预表的“赎罪祭牲”形象推向高潮。

然而,这一片极度黑暗、悲剧的现场,却竟然成为“决定人类救恩得胜的舞台”,这正是福音令人惊叹的悖论。张大卫牧师指出:“各各他虽然被称为髑髅地,象征死亡与咒诅,却在那里绽放了生命,并孕育了复活的盼望”。耶稣在极致的痛苦中呼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那正是替我们完全承担罪的巅峰。纵使祂在嘲弄、殴打、凌辱的洪流中,依旧坚定地顺服上帝的旨意、以爱走到尽头。

我们谈及“各各他的得胜”,从世人的角度看似乎完全是自相矛盾。耶稣的肉身被长时间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至死。人们嘲讽说:“你若真是上帝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连门徒们也因害怕而四散。但是,在上帝的时间表里,这看似彻底的失败时刻,却成为为全人类敞开救恩之门的关键瞬间。各各他山岭仿佛被死亡与黑暗权势所吞噬,但在上帝的主权之中,却转而成为“胜过死亡、宣布永生的地方”。

初期教会在宣扬复活信仰时,始终把十字架与复活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救赎事件。若只停留在“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那也只是一次失败的记录;唯有与“耶稣打破死亡权势并从死里复活”相连,这个事件才成为终极的得胜与释放之宣告。张大卫牧师同样强调:“十字架既象征悲剧,却也是上帝完成代赎的伟大胜利;而复活则将这胜利推向圆满”。

然而,如果没有复活,基督的十字架也不过是一例受刑史而已。正是耶稣真实地复活,证实了祂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牺牲与赎罪乃是“上帝所差遣之基督的义血代赎”。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中直言:“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的信也是枉然”。十字架与复活正是“苦难-牺牲-赎罪”与“得胜-生命-荣耀”的交汇点。各各他山岭上耶稣断气的绝望时刻过去之后,复活的黎明便降临了。

正如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默想各各他之际,我们务必铭记“耶稣所赢得的胜利并非物质或政治层面的胜利,而是推翻罪与死亡权势的属灵胜利”。耶稣不曾拿起刀剑或武力去对抗世俗秩序,却以最低微、最羞耻的刑具之上所流的宝血,宣告了一个崭新的王国——上帝之国。虽然罗马人在祂头上挂了“犹太人的王”的牌示,是出于讥讽,但在上帝视角中,这却成了祂真正王权、真正统治的预言性宣告。

各各他本意是“髑髅”,看似阴森可怖;但因着耶稣的宝血,那里化为“生命的泉源”。因此,基督信仰里对“加略山(Calvary)”的尊崇乃是:那表面最黑暗之地,却借着赎罪与复活成为最明亮的希望之源。它也向我们指明:在我们的人生中,当面临类似“各各他”的痛苦或死亡、失败之境时,上帝照样能够使之成为更新的起点。因为上帝向死亡处注入生命,于黑暗处照耀光明,在绝望处创造盼望。

基于这一点,张大卫牧师鼓励信徒“面对你自己的各各他”。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试炼、痛苦、眼泪与失去。有时我们还会向罪和诱惑妥协,陷入自责与绝望的深渊。这时,正是我们的“各各他时刻”。唯有记住耶稣在各各他山所走的道路,才明白:即使那是无限的屈辱与痛苦,却也成为上帝爱与大能最完美地彰显的地方。十字架看似“髑髅”般可怖,但上帝却在此开启新生命的大门,宣布复和。这正是福音的大能。

而各各他的得胜,之所以能得以圆满实现,是因着“复活”。耶稣绝不是跳过十字架直接进入复活。这个事实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信仰旅程。若想真正享受复活的喜乐,必先在十字架面前解决罪与死的问题。张大卫牧师指出:“复活信仰”并非“想要没有十字架的胜利”那样空洞的期盼,而是“立基于十字架的赦罪和赎罪经历之上”的确实盼望。因此,基督徒绝不可回避十字架只谈复活,务必要牢记复活的大能正是在穿越十字架苦难的道路上彰显出来的。

这条连接十字架与复活的纽带,既不是单纯的神学理论,也不是教义公理,而是实际转化我们生命的动力。正因为耶稣为我们死而复活,我们的过去得以蒙赦免,当下靠圣灵有力量过圣洁生活,并且未来也因确据的永生盼望而大敞无阻。各各他之所以不是失败之地,乃是因为耶稣的死并没有结束,一场复活紧随而至。这是任何哲学或宗教都无法给予的、基督信仰独一无二的根基与盼望。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种“各各他-复活”的信仰,使我们成为每日“重生之人”。我们不再只是周日做礼拜、听道的宗教信徒,而是在人格与生活态度上彻底被更新的新造之人。借着把罪与旧我钉在十字架上,并依靠基督复活的大能复活,我们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锁链,从而实现以往无法想象的爱与饶恕、服侍与谦卑。

各各他的得胜,落实在我们内心时,即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20节所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的现实见证。这不仅是一句记录在信仰告白书上的宣言,而是在生活现场真正“旧人死去,新人活出”的历程。既然主背负十字架之路已破除了“罪与仇恨的监牢”,并为我们打开了复活之门,我们就再也无需活在定罪或罪疚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指责或憎恨他人无益。张大卫牧师将其应用为:“基督的赎罪既已在真理中释放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活得像个被释放之人,用爱去服侍邻舍”。

十字架之路并非只是“无辜者遭受不公惩罚”的受难史,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罪得赦免与复活”根基。耶稣在各各他牺牲,却让“死亡”最终被上帝的爱所吞没。祂复活以后,“髑髅地(各各他)”变成了“通往永生之地”。借着主的代赎,我们不再承担罪当受的死亡代价;凡真心悔改并信福音的人,都可同得复活的生命。

正因为基督教最核心的标志——十字架,与复活紧密相连,才使那原本漆黑的刑具成为光辉的恩典象征,令那“髑髅”所代表的死亡深渊中迸发出了生命的奇迹。所以,许多教会以“加略山(Calvary)”来命名,或在会堂中央竖立十字架,正是宣告:这看似阴沉的象征其实代表最耀眼的恩典;髑髅之地在耶稣的赎罪与复活里成为“生命的山岗”。张大卫牧师解释:“加略山(或各各他)教会”这一名字,纪念那位在死亡幽谷中带来生命恩典的耶稣,也提醒教会成为将此恩典传扬于世的明灯。

如今,我们依然时常面对“各各他”式的境地。当生命重负压得我们无法喘息、只想陷入绝望时,我们当回想耶稣背着十字架登各各他的那一天。连耶稣全身被撕裂、饱受凌辱,尚且坚持爱到底,这一事实能为沉入深渊的我们带来新的勇气与盼望。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在这苦难与绝望的山谷之后,必有上帝“复活的大逆转”在等待。

张大卫牧师谈及将各各他的得胜运用于现实生活时,具体例子之一便是“受伤关系与破裂的爱的修复”。十字架不仅拆毁了上帝与人之间的隔膜,也带有拆毁人与人之间一切隔阂的能力。既然耶稣曾教导我们“爱仇敌”,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这道命令,那么我们也能(并当)把大大小小的怨恨、伤害都带到十字架前。各各他虽然象征“死亡”,但主在那里超越了死亡;同理,当我们把心中的怨恨与仇视带到十字架脚下时,也能经历复活的奇迹。

归根结底,各各他的得胜,就是“爱的胜利”,也是“生命的胜利”。憎恨变为爱、绝望变为盼望、罪和死亡变为公义与生命——这场根本性的转变就发生在髑髅之地。而“复活”则印证了这份胜利。正如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没有复活,十字架在救恩论上也并不完整”。唯有这二者紧密相连,才构成完备的福音与完善的救赎信息。

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这一真理。从教会年历看,受难日我们默想苦难,复活节我们庆贺喜乐,但这两者并非割裂的两天。对于信徒而言,每一天都是十字架与复活同在的日子。在我们心中,随时都在经历“旧人死去”与“新人诞生”的过程,这正是信仰的实质。若记得耶稣在各各他山终获得胜之爱与大能,我们就永远不会被罪与死捆绑,能持续走在复活生命的道路上。


综合而言,第一部分“十字架之路与赎罪”彰显了耶稣基督为代替我们这些罪人而背负了所有控诉与重担的爱之旅,也成就了旧约献祭制度的终极圆满。正如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的,唯有我们在十字架前真正看见自己的罪,并信靠主用祂的死赎清一切罪债之时,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与释放。第二部分“各各他的得胜与复活的盼望”指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翻转了我们原本被死亡和绝望困住的现状,使最黑暗的“髑髅之地”绽放了复活的荣光。两大主题彼此密切关联,共同完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信息——“赎罪与复活”。

这整条道路就是“基督的道路”,我们蒙召在其中活出“被赎之人”的样式。张大卫牧师透过具体鲜活的言语与教导,提醒当代信徒:基督的十字架并非仅仅是宗教象征,而是日日转化我们生命的大能。我们也被呼唤,不仅停留在赎罪之恩里,更要在复活大能中成为重建后的新人,并向仍然被罪与绝望折磨的人传递盼望与爱。那句“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而没有复活,十字架也终将止于绝望”的真理,正完整地蕴含在象征教会的“加略山(各各他)”之中。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功课,便是不可只将这伟大的赎罪与得胜事件当作历史或神学知识来珍藏,而要在我们每日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活出来。耶稣所走的那条道路,虽时而痛苦,甚至显得荒谬不公,但却是通往生命与罪得赦免、并最终赢得胜利的唯一正道。愿十字架之爱超越我们一切罪、伤痛、怨恨与绝望,带领我们进入焕然一新的关系与盼望。这才是“在各各他复活的主”之门徒的属灵使命。

张大卫牧师所宣讲的十字架信仰,正是呼唤我们走向“赎罪之路,而非定罪之路”。而在那道路尽头迎候我们的,不再是“髑髅山”的绝望,而是“必结出生命之果实的山冈”——这一跨越人类历史的福音宣告。凡投身其中者,再不受死亡权势的永世辖制,而得享真、永远的生命。这便是十字架之路所宣扬的伟大福音,也是各各他的得胜所绽放的荣耀奥秘。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